一個都不能死:瑞典的交通「零死亡願景」

瑞典政府透过道路设计、科技、法规与教育各方面来加强道路安全,为实践「交通零死亡」愿景努力。图为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图/Smart City Sweden

想不到车子一停下,身边陪我练车的伴侣接着又说:「很好,把车停下来也好,妳已经造成他人威胁了。」

在台湾,我们常说,台湾人平常很和善,一旦握到方向盘就会六亲不认,看路上所有人都不顺眼、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到达目的地,「挡我者亡」!我理直气壮的告诉伴侣,这就是我们台湾人的性格,但很显然,这样的人在瑞典被归类为不适合上路的危险驾驶人、甚至是道路上的威胁!

这不是我在瑞典开车第一次受到震撼教育了——瑞典政府长年以「零死亡愿景」出发,无论是道路及法规的设计、对驾驶人的规范、对用路人的保障与保护、乃至于交通科技,均奠基于此逻辑之上,而这样的愿景,瑞典又是如何去执行的呢?

一个瑞典认证合格的驾驶人,要知道速度、天候、身体状况如何影响交通安全,以及要能在不同状况下判断风险、做出最安全的决定。图为瑞典南部101公路,一辆汽车在风雪中行驶。 图/法新社

▌瑞典的交通零死亡愿景

「一个都不能死」,在道路上死一个人都太多,这样的概念大抵解释了瑞典政府在1997年通过的「交通零死亡愿景」(Nollvision,或英文Vision Zero)。

为了达成交通零死亡、无重伤的目标,「零死亡愿景」包括3个大原则:

二、用路人在交通中有责任展现其对其他用路人的尊重、做出正确判断、遵守交通规则。

三、在用路人的能力或知识有限之处,利用运输系统设计补强,避免人员伤亡。

因应而生的道路安全设计包括在十字路口大量使用圆环取代交通号志,以降低车速、改变车祸冲撞的角度,降低死伤;快速道路中间的分隔栅栏,减少车辆对撞机会;架设测速照相机、加强交通载具的安全性;加强行人与单车穿越道的安全性等。

这样的交通愿景有效减低重大交通意外发生,瑞典从2010年起,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都在200到300人之间,对照人口数为每百万人当中有20至30人车祸死亡。(做为对比,2021年台湾车祸死亡人数为2990人,车祸死亡率为百万分之124)

「零事故」并不是交通零死亡愿景的目标,而是认清人的能力、注意力有限、会犯错,没有人可以是完美的驾驶,因此透过道路设计、科技、法规与教育各方面来加强道路安全。事故难免,但重要的是,这些事故不应该使用路人致命或造成永久伤害。

为了尽最大努力保障用路人安全,瑞典对驾驶人的要求与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透过严格与扎实的考驾照制度,培养负责又「全才」的驾驶人,一个瑞典认证合格的驾驶人,除了最基本的机械驾驶与基本的维护能力之外,还要能够了解交通规则、各种号志以及区分路权,要知道速度、天候、身体状况如何影响交通安全,更要有环保意识的开车,减少环境冲击;以及要能在不同状况下判断风险、做出最安全的决定。

道路安全的最终责任在于交通运输系统设计、道路的维护与使用。 图/路透社

瑞典政府长年以「零死亡愿景」出发,执行从法规、道路设计、驾照规范、到交通科技的一系列政策。图为斯德哥尔摩。 图/Håkan Dahlström Flickr

▌刻骨铭心的湿滑道路驾驶练习

为了让驾驶人对「道路风险」有更深刻的体验,瑞典的驾照考试除了理论、道路驾驶之外,还包括风险教育。

风险教育也分为理论与实作两部分,其中实作部分,会让考照者实际在湿滑道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并进行转弯、急煞等动作。

这样的湿滑道路驾驶练习,从1970年代末开始便是瑞典驾驶训练中必须完成的一个课程,主要目标在于让驾驶人了解道路状况与速度如何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因此宗旨不在于学员是否能「成功」的用70公里的时速,在湿滑道路上像特技演员般达成转弯任务,而在于让学员亲身体验车辆打滑、失控的「失败」情况,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在有风险的状况下,做出最安全的决定。

在这个训练中,学员必须独自操纵车辆,教练不会同车而是透过对讲机发号施令,这对于从没自行开车经验的驾训班学员来说,是非常惊险、甚至可怕的体验,学员必须一次又一次的用教练要求的不同速度在湿滑道路上做出各种练习,尤其又看着前方其他学员的车辆如何在练习道上打滑、旋转,体内肾上腺素直飙,有些胆子比较小的学员,甚至压力大到崩溃痛哭,说是刻骨铭心的体验,一点都不为过,湿滑道路训练也成了许多在70年代后取得驾照的瑞典人津津乐道的难忘经验。

此外,学员也能在课程中用不同的器材,例如模拟装置,体验车辆遇上低速冲撞以及翻车的状况,让人对行车安全的重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瑞典的课程中也会展示各种交通意外的照片或影片(不是血腥的惨状),不过比起影像冲击,让驾驶人在安全的环境下,用各种感官体验车辆失控的学习经验还是深刻许多。

从1970年代末,瑞典驾驶人就被要求完成湿滑道路驾驶练习,宗旨在于让学员亲身体验车辆打滑、失控的情况。图为示意图,2012年的瑞典赛车比赛。 图/美联社

▌千错万错都是你驾驶人的错

很多人认为瑞典驾照难拿,除了包含各种知识层面的理论考试之外,扎实的道路训练也得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对我来说,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理解瑞典交通的用路逻辑。

以交通零死亡愿景为出发,瑞典的驾驶训练有一个学习重点,就是让所有驾驶人都能认知到「人的局限」,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瑞典用路逻辑,就奠基于认知「驾驶人就是造成所有意外的原因」,不是天气、不是交通号志、不是路况、不是其他用路人,而是握着方向盘的你本人。

因此,将道路安全大部分的责任都归于驾驶人的瑞典,对驾驶人要求极高,甚至连疲劳驾驶都是违法的,让你万一出了意外,也几乎没有「借口」推卸责任。

驾驶人必须了解车速、反应时间与刹车距离的关系,不是因为笔试会考,而是为了让你在遇到糟糕的天气、路况时能够做出判断、意识到应该放慢车速,并对可能的突发状况做出准备,而不是忽略可能的风险,继续高速行驶。

瑞典驾驶人所需具备的风险意识在小处体现,例如:在行经住宅区时应该放慢车速,除了不打扰当地居民以外,也为随时可能有住户(尤其是小孩子)突然出现在马路上的风险做准备。瑞典的驾训课中一再强调,小孩是最难预测的用路人,因此一旦看到小孩或是行经可能有小孩出没之处(例如住宅区或学校周边),一定要放慢车速做好万全准备,因为行人也是最脆弱的用路人,在意外中会受到最严重的伤害。

为保护最脆弱的用路人,车辆看到行人穿越道上有人准备通过,只要行人发出要过马路的讯号,车辆就必须停下来,让行人通过,这不是「礼让」,而是行人道上的行人有高于各种车辆的路权,车辆不顾行人、抢快通过行人穿越道的行为是交通重罪,可以吊销驾照。

另外,瑞典的驾照有两年的「试用期」,「驾驶学习」之路绝非在拿到驾照后就结束了,驾驶人若在「试用期」期间有任何交通违规,驾照就会被吊销,想再次上路,就得重新考照和接受驾驶教育。

在行经住宅区时应该放慢车速,除了不打扰当地居民以外,也为随时可能有住户突然出现在马路上的风险做准备。图为一名男子在瑞典南方小镇Sjobo驾车。 图/法新社

行人道上的行人有高于各种车辆的路权,只要行人发出要过马路的讯号,车辆就必须停下来。图为斯德哥尔摩一处行人穿越道。 图/路透社

▌托纳普桥的连环车祸

瑞典对驾驶人责任的高度要求,也可从舆论对一起车祸的讨论中看出端倪:2013年1月,瑞典南部E4高速公路上的托纳普桥(Tranarpsbron)发生连环车祸,在长度600公尺的托纳普桥上,大货车与小客车追撞成一排,总共有84台车辆受波及,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40余人受伤。因为此路段只有两个车道,加上冬天的路况不佳,使得救援困难,所幸伤亡不算惨重,但已是瑞典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事故。

事后瑞典警方调查发现,车祸起因是冬季的低温造成桥上大雾弥漫、路面结冰,车辆车速过快而造成重大事故,然而涉及事故的所有车辆都装有止滑的冬季轮胎,在调查之后,因牵涉太多车辆和驾驶、难以找出车祸源头,最后在无发现直接证据能起诉任何人有驾驶缺失的情况下结案。

虽然没有人遭到起诉,但事故后许多讨论都围绕在驾驶人没有因应天候状况调整车速,当时的救援队长Jonas Hellsten接受瑞典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的肇因不是路滑,而是在视线不佳的状况下车速太快所造成,事发当时他这么认为,经过调查后他的想法依旧不变。

2013年1月,瑞典南部E4高速公路上的托纳普桥(Tranarpsbron)发生连环车祸,是瑞典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事故。 图/截图自瑞典媒体《HD 24》影片

▌重视交通安全促成科技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视也打下对于车辆安全的深厚研究基础,在全球汽车安全上贡献良多。

1950年代瑞典车辆与驾驶人口增加,交通事故也大量增加,瑞典国营企业Vattenfall当时在瑞典北部大量开发水力,工程中使用大量的车辆,在荒野山区中发生许多事故,Vattenfall因此希望透过开发更好的安全带,减少员工伤亡,就此开始了对车祸撞击、安全带效益的各种研究——后来发展出来的Vattenfall型号安全带自1956年起,成为Vattenfall公司所有的公务车的标配,后来也开始被用在欧洲许多国家的一般车辆上。

这项研究后来也引起瑞典富豪汽车(Volvo)的兴趣,富豪汽车当时的安全工程师Nils Bohlin将他在瑞典萨博公司(Saab)所做的飞机弹射椅研究,结合Vattenfall的研究基础,将美国发明家Roger Griswold和Hugh DeHaven在1951年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进一步开发,成为现今世上大部分车辆使用的安全带。

富豪汽车后来也继续做汽车安全的研发,甚至建造了瑞典最早的湿滑道路驾训场之一,而当时的安全带制造商Autoliv至今仍是世界汽车安全器材制造很重要的公司。

Vattenfall型号安全带自1956年起,成为该公司所有的公务车的标配,后来也开始被用在欧洲许多国家的一般车辆上。 图/Vattenfall官网

▌无趣至极的防守型驾驶风格,是回家的安全之路

在瑞典驾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合作。

驾驶人除了清楚了解交通规则,知道那些路口的路权在谁手上,更必须对四面八方的状况有所掌握,而用路人之间也必须保持「沟通」,透过眼神、手势、灯、车子在路上的位置等各种方法,让其他用路人了解你的意图与去向。

另外,为了安全,驾驶人为避免增加道路风险,应该采取「防守式驾驶」,不逼车、不挑衅、不飙车,这些充满刺激的驾驶应该当作「个人嗜好」,到适合的场地去进行,而不是在路上实践。道路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达成,就算有人违反交通规则做出危险行为,其他驾驶也应该在安全为前提下作出让步,以免造成事故。

在瑞典驾车就是安全至上,尽可能的减少风险,说穿了就是跟瑞典足球风格一样,防守、防守再防守,稳稳地守住局面,对许多人来说应该非常无趣,但少了各种愤怒、抓狂、互相叫骂、狂按喇叭、血脉贲张的戏剧效果,剩下的就是一条安全的回家路。

在瑞典驾车就是安全至上,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少了各种愤怒、抓狂、互相叫骂、狂按喇叭、血脉贲张的戏剧效果,剩下的就是一条安全的回家路。图为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车辆。 图/法新社

责任编辑/赖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