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两岸呈脱钩趋势 左正东吁:应各自率先废除旅行限制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今天在四川成都出席「2023年两岸关系研讨会」。(蓝孝威摄)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今天在出席一场两岸研讨会时表示,疫情后全球呈现复苏,但两岸在经济、社会、人员往来却呈脱钩趋势。他呼吁,要让两岸走出脱钩的危险,关键是人员的移动,谁率先废除限制性的旅行措施,谁就能赢得两岸人民的尊敬信赖,赢得两岸的民心。

由大陆国台办旗下智库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两岸关系研讨会」今天(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今年的主题是「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今年的会议是新冠疫情3年解封之后,两岸学者、大陆各地台办官员再度聚首、面对面交流,双方与会共计约120人。

在研讨会主题发言时,左正东指出,此刻正值全球化逐渐回温,但两岸经济社会的互动依然欲振乏力,甚至已经走到脱钩边缘。

左正东以数据为例,「逆全球化」只有短暂的在2020年,也就是新冠疫情第一年出现,到了2022年,全球贸易比疫情前还提高了10%;人员移动恢复的比较慢,2022年回到疫情前的63%,甚至到了今年第一季,全球的人员移动已经达到了疫情前的80%,全球的国际旅客有2.35亿。

左正东表示,反观两岸的情况,刚好和疫情下的逆全球化呈现相反趋势,也可称之为脱节。两岸的货品贸易,事实上在疫情第一年上升13%,第二年甚至上升了26%,可是今年迄今两岸贸易衰退了26%,呈现出「先升后降」。

「两岸贸易另外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以往两岸贸易是由投资拉动的,今年好不容易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上升了6%,到7月底为止,依然没有改变贸易衰退的结构」,左正东指出,「所以说,是否过去这种以投资拉动的贸易,现在也发生了质变,这个还值得我们去观察。」

左正东指出,两岸之间经济社会的脱钩最为显著、也最让人忧心的,就是人员的流动。据台湾统计,在疫情前一年,从台湾到大陆工作的人数大约是40万左右,到了2021年降到16万人,比过去只有一半都不到,其中特别是年轻阶层衰退的最严重,大概是15至24岁,衰退了45%。

左正东表示,此外就是到大陆观光的台湾旅客,疫情前一年多达404万人,疫情期间2022年降到16万人,今年解封之后也上升了。台湾第二大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中国大陆,但是上半年只有40万人。「相较于台湾旅客赴日本旅游,今年上半年将近179万人,两者规模差距很大。疫情前,台湾民众赴大陆、日本旅游的人数,基本上都超过400万。」

至于大陆民众到台湾的情况,数字同样令人怵目惊心。左正东指出,交流专业过去一年达9万人,但今年上半年只有800多人,商务交流也一样,过去一年达10万人,今年上半年还不到1万人。此外,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疫情前超过1万人,现在只剩下3000多人,而大陆观光客到台湾,目前的数字为零。「两岸经济社会脱钩对两岸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这已经不只是一个风险,而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说,两岸要追求心灵契合的和平统一,左正东表示,「这必然需要创造一个两岸民众相互往来、建立起绵密的人际网路,这样才能让彼此建立相容的社会和价值。如果两岸无法相互往来,想创造和平统一的社会条件,会越来越困难。」

左正东认为,要让两岸走出脱钩的危险,「关键是人员的移动,一方面这是现在两岸最大的交流赤字,另外一方面,人员移动也会带动服务贸易成长,而全球的趋势都是服务贸易的成长动能,比货品贸易的动能还要强。」

左正东分析,人员移动其实不是只受到物质诱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政治认同和其他非物质诱因的影响,「因此要扩大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两岸都应该提供透明稳定和不歧视的法律环境,让两岸民众了解到,来往两岸应该遵守的规则,就不用害怕参与交流。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法律战,不要让法律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另外也不应该造成歧视,因为歧视下的法律无法让人员往来带来民间和解的效果。」

左正东呼吁,两岸互动应创造正向的行动、带来正向的循环,改变原本的恶意,如此才能进入善意螺旋,「正向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两岸在疫情期间所设置的限制性的措施,谁率先废除限制性的措施,谁就能赢得两岸人民的尊敬信赖,赢得两岸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