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防疫 先去除两岸心魔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提供)
后防疫时期,各国都在为恢复人员往来、提振经济做努力,疫情在后期较严重的欧洲国家尚且如此,疫情相对稳定的台湾和大陆,更应该把重心放到恢复正常生活上。让人遗憾的是,疫情几个月来发生的多个争议事件,几乎都涉及两岸,背后也难脱政治考量,台湾若想要进入常态化防疫,蔡政府首要做的,是去除两岸关系的「心魔」。
两岸航班限缩,只剩京沪厦蓉四地可直飞、小三通断航、滞留武汉台商返台一波三折、陆配非国籍子女无法返台上课、在台陆生无法返台就学等等。这几个月来,因疫情衍生的多个争议都与两岸有关。
在疫情严重时,防疫优先尚可理解,无数往返两岸的族群牺牲个人自由、放弃原订计划,共体时艰,但如今疫情已将近5个月,台湾和绝大多数大陆省市疫情都已十分稳定,数10天没有本土病例,武汉全市数万人普筛零确诊,台湾也将放宽在大众运输工具上的防疫规定。在这个时候,对于两岸人员的往返,不正是应该同步的放宽吗?
然而,现在还有一群在台湾就读大学的陆生,及一群没有台湾户籍的陆配子女,仍面临无法入境、有家归不得、有学上不了的窘境,他们从3月盼到了6月,政府还是再三推诿,他们从无奈、失望到绝望;除了被剥夺受教权,也有许多夫妻或父子、母子,硬生生被拆散,半年无法相聚。
民主、人权,是台湾标榜的价值,在疫情趋缓之下,人权、人道、人情应该成为优先的考量,当台湾社会能因艺人的性向被媒体揭露而挞伐媒体,伸张正义,这些滞留大陆无法返台上学的陆生和「小明」们的人权,也同样该被重视。
几天前,陈时中说了大白话,直言解封考量有三:一是疫情、二是平等互惠互信原则、三是政治因素,「我相信最后一个因素大于前面两个」;说穿了,这个「政治因素」就是民进党政府面对两岸议题的「心魔」。
台湾既然当初能单方面下禁令,自然也能单方面解除,防疫常态化,心态上也要「平常心」,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政治。当除去了心魔,台湾才能更健康地迎接疫后的新生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