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反腐,有些公司开始笑了……

0 1

医疗反腐,力度大超预期

自7月28日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来,多地监管部门发布文件或召开会议开展医药领域的反腐行动。

一场力度空前的医疗反腐风暴正在全国范围展开,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不少医院、医疗公司被牵扯其中。

在这场风暴下,全国300万医药代表人心惶惶,担心随时可能失业,他们连夜删除与医生的聊天记录,对相关的职业问题避而不谈。

与此同时,多场医药学术会议也干脆延迟、停办,还有行业学会被点名关切。

不仅要严查医药代表,医院也开始查科室、查医生。

很多新闻都在集中报道医疗系统的反腐成绩,一家公立医院原院长落马后,被查出收取的回扣高达2980多万元。

这不过是镇上的一所二甲医院。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来源五花八门——收受病人红包礼金、医药代表回扣,以及与医疗设备供应商结成“利益同盟”。

而这些回扣款及虚增的药物设备价格,直接被转嫁计入医疗成本,导致人们“看病难”“看病贵”。

看新闻说本次医疗反腐的目标是2万亿,而且各种小道消息说到8月初其实已经完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不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假,但是如果一个科室主任都是以亿元单位来计算的话,那看来当初设定的2万亿目标是经过充分考虑了的。

事实上,由于统计局限,这一数字实际上或许更多........

0 2

利好优质药企

医药反腐不是来得太快,而是太慢!

2019年医疗行业口碑已经跌到谷底,当时医患关系极度恶化,社会主流舆论批判的新时代三座大山:

住房、教育和医疗。

2019年末,官方舆论已经成势——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

医疗腐败潜规则横行,要大力严惩!

中纪委公开吹风:

医疗领域腐败问题直接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侵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阻碍深化医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顽症之一。坚决查处医疗领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始终是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重点。

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2020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

可以说,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给医疗行业的贪腐行为“判了刑”,只不过等到今天来执行罢了。但为何这场反腐拖了三年,可能也就是因为疫情。

其实这样一场医疗反腐,在短期内确实会冲击医疗行业,但是长期来看是利好,尤其是对有研发能力、有技术壁垒的优质企业,是个大利好。

完全可以把这次的医疗反腐看成一场彻底的“行业出清”,出清贪腐分子的同时,出清“不良资产”。

史上最强医药反腐风暴来袭,医药股迎来集体大跌,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自7月31日至8月7日仅6个交易日大跌超5%,板块内27只个股跌超15%。

但是反腐改变的是行业生态,改变不了行业需求,医疗需求具有很强的刚需属性,不管是药品、耗材、设备、诊疗等需求,不会因为反腐而消失。

消失的只有那些靠着“关系”,靠着“渠道”吃饭的企业罢了,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医药公司有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毛利率都很高,我们选取龙头企业恒瑞医药作为代表会发现,公司2022年总体毛利率高达83%。

虽然毛利率非常高,但是净利率却基本在20%左右,21、22年净利率都低于20%,这是因为公司费用太高了,一个是研发费用,一个是销售费用。

公司销售费用率超过30%,基本是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之和。销售费用主要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学术推广等费用,一块职工薪酬。

由此可见,所谓的“灰色成本”侵吞了大量属于药企的利润,,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谁愿意花更大的代价去研究创新药呢?

现在把这一块给出清掉,那么等于给医药企业和病患都减负了。

所以在市场情绪爆发之后不久,8月8日,医药股全线反弹,全板块迎来修复行情——

刚刚上市第四天的小分子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服务商——金凯生科大涨24%,科源制药、国科恒泰尾盘20%涨停,精华制药、双成药业、华森制药、龙津药业等10%涨停。

国内的医药公司中,并不缺少有实力、有基础、有热情搞创新的药企。A股生物药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从2018年的81亿元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175亿元,2022年多家上市药企的研发支出高达数十亿甚至超百亿,比如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等。

医疗器械领域也有迈瑞医疗、联影医疗这样国内国外市场都做得不错的龙头。

而从板块估值来看,以2023年盈利预测估值来计算,目前医药板块估值28倍PE,以PE-TTM估值法计算,目前医药板块估值39倍左右,低于历史中位数的41倍,近十年的历史分位数38.57%,也就是说当前的估值仅比历史上38.57%的时刻高。

这一次与其说是医疗反腐,更像医药企业的一次“激浊扬清”,对于那些合规、有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是个大利好。

0 3

医疗行业的逻辑反转

其实,医疗系统的整治很早就开始了,这有一个过程。

起先针对的是业务人员,主要的整治对象是行医规范,比如说做手术索要红包等行为。

后来开始整治就医流程,挂号、看病之类的流程。

现在整治的对象,主要是医疗系统的管理人员,是那些掌握了资源调动权力的实权人员。他们基本都跟医疗设备采购有关系,也都是各地医院内部有头有脸的领导。

其实这就是一个医疗行业发展逻辑反转的信号——

以前,客情关系是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临床价值才是根本。

那什么样的才叫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国产原创新药?

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用全球公认的金标准头对头证明了对于伊布替尼的有效性、安全性“双优效”,成为了CLL/SLL治疗领域的潜在同类最佳的BTK抑制剂。

比如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打破了国内伴T315I突变CML患者长期无药可用的困境,同时奥雷巴替尼医保谈判以较小的价格降幅谈判成功。

比如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作为第一个国产双抗药,有效填补了国内晚期宫颈癌治疗手段不足、过往手段疗效有限的空缺,使得患者获得更多的临床获益。

比如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全球多中心临床中证明了其对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总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指标均有充分获益。

今年2月,深交所曾经就医疗反腐的相关问题出了一个《关于深市医药公司商业贿赂相关问题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向投资者警示了部分销售费用超高的药企,我们从中很难找到肩部以上的创新药企业影子。

当时就已经给市场打了预防针。

医疗反腐反的是什么?反的是“人情世故”,反的是“劣币驱逐良币”。

上世纪的日本,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1988年,日本先是启动了一项针对13000多种药物的降价政策,可谓是日本版“集采”,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次均降幅超过6%,一直延续至今。

效果十分显著,整个80年代,医保名单中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47%。

然后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药物,在新药定价机制上,日本政府针对仿制药和原研药进行了区别对待。改变了传统的基于药品销售量的定价标准,转向综合考虑治疗价值、药物成本以及国际药品价格等多种因素。

结果是,在日本新药定价的过程中,仿制药的价格一般为原研药的50%-70%,创新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

1980年代最高峰时,日本曾有超过1700家医药企业,一轮轮市场淘汰下来仅仅剩下305家,超过五分之四的药企被淘汰掉了。

能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药企,无不重视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并不断加码,研发费用的投入与美国接近,创新能力也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日本走过的这条路,很可能就是我们最终要走的路。

集采与反腐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让药企重新将注意力聚到到创新之上。中国医药产业想要真正崛起,依靠的一定不是销售,而是研发上的创新。

医药反腐风暴是绝对利好。或许这种变化短期时间无法显现,但却只有这样点滴的积累,才能让我们有站在全球医药产业顶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