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排队停车比看病久”,需协同治理对症下药并举

你们遇到过医院周围的交通拥堵吗?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看到,早午间就医高峰时段,医院门口主、辅路被围得水泄不通,车流移动非常缓慢;有的地方,鸣笛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场面较为混乱。有市民吐槽,“排队停车时间比看病时间都长”。而在一些医院,甚至出现了高价带路停车的“黄牛”。

实际上,“医院内部车难停,医院周边车难行”,在不少城市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应该说,这里面有些属于客观原因。比如,不少医院、车站等都处于“枢纽”地带,人流量、车流量都大,交通构成也较复杂,自然也就更容易出现车位资源紧张、周边交通通行效率下降等现象。

但是,“排队停车时间比看病时间都长”,乃至医院周边成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堵点”,这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患者的就诊体验严重打折,也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交通状况,为社会徒增不便,是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已有不少的探索行动。如有的推行差异化收费,防止让非就诊车辆增加医院停车资源的紧张;有的通过多种办法扩充停车位资源;有的对医院周边交通开展了治理。

这些当然都很有必要。但总体上,要在根本上缓解医院,尤其是一些大医院“停车难”及周边的交通易拥堵状况,还得树立系统思维,重视综合施策。

医院方面,应该从提升就医体验、强化服务能力的角度,依据实际情况尽力增设停车位。如可以设置立体停车场,并协调周边的存量停车资源,尽量缓解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停车的问题。

同时,要规范内部的标识指引,减少因标识不完善、规划不合理造成找车位时间长、出入口排长队等带来的对车位资源的非必要占用。此外,协同管理部门规范医院周边上下车停靠点的设置,避免因为混乱带来的影响。

对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则要重视优化医院周边的道路设计和交通资源的分配,实现合理分流。也可以通过改善公共交通来引导绿色出行。

像一些地铁站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直接与大型医院出入口打通,既有助于实现人车分流,也能让更多就诊者愿意使用公共交通。

总之,医院停车难问题有着复杂成因,在解决上必须得有共治思维和协同行动,并且要对症下药。

这方面也是有成功经验的。如经过综合治理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高峰期拥堵指数已下降35%。其关键词就是“多部门协同”。据报道,当地区一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交管部门与区住建局、城管、街道等15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如区住建局牵头,打通断头路,并增设临时停车场出入口;区城管局发力,完成医院周边所有公共停车场、对外开放收费的社会停车场的数据校正,为患者停车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参考;交管部门还盘活了医院周边闲置泊位750个……

当然,从现实来看,每个医院出现车位供给不足,或是周边道路拥堵的原因,具体权重或有差别。

像有的可能是医院本身建成已久,一些配套基础设施设计和规划的标准已显滞后,一些则可能是因为周边道路资源本身就紧张。因此,面对不同情况,具体解决还得“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大城市,部分“老医院”周边停车资源和可利用空间非常紧张,要扩充停车位和改造,本身面临客观条件限制。近年来,已有不少大城市的重点医院都在非中心城区开辟了新院区,或是整体搬迁,就有效缓解了之前的拥堵状况。

这说明,从源头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分配的优化,也应该纳入解决方案的考量之中去。

撰稿/羽木 编辑/马小龙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