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丨张思德:普通一兵 缔造平凡最强音

普通一兵 缔造平凡最强音

樊永强、蔺芳帅

【英模档案】

张思德

1915年出生,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战士,经历过长征,多次参加作战,给毛泽东主席当过警卫,执行过生产任务。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的死“比泰山还重”。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每逢重大节日,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官兵都会在张思德塑像前缅怀革命先辈、接受传统精神教育。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位战士叫张思德,是一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平凡的岗位上。这篇演讲,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祭文,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

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矢志不渝的宗旨。张思德,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也与党和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成为无数后来者学习景仰的典范!

一名普通战士的牺牲,为什么会让党和军队的领袖如此动容?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张思德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为什么依旧弥足珍贵?

怀着对英雄先辈的无比崇敬,记者来到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和陆军某医院,现场采访了张思德的老班长、百岁老红军杜泽洲爱人关玉清

杜泽洲老人向青年官兵讲述张思德事迹

感动;奋不顾身救战友

与张思德同龄同籍又同时入伍的杜泽洲,今年已经102岁高龄。虽然年事已高,说话已不太利索,但一聊起张思德的故事,老人仍旧心潮难平,仿佛又回到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在爱人关玉清的补充和转述下,张思德生前留下的英雄形象一点点清晰起来。

“张思德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杜泽洲告诉记者,从长征路上到陕甘宁边区,他目睹了张思德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件件事例。在延安枣园操场,他现场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杜泽洲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7岁那年,红军从家门口路过,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1935年,结束包围万源的战斗后,杜泽洲因病留在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营担任班长,张思德正好也分在这个班。从此,这对同乡同龄同时入伍的战友并肩战斗,开始了短暂却永远难忘的革命历程。

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他作战勇敢、顽强,警卫忠诚、机智。”杜泽洲回忆,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深入敌阵,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自己也负了重伤,荣立战功。

长征路上,张思德和战友们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体现得非常明显。”杜泽洲说。

草地上的沼泽,随时会吞噬年轻的生命。一天,通信营一排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有的战士伸手去拉,险些也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一点点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口,大家都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张思德对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

起初,杜泽洲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着急地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小李就没命了!”看着张思德急切的目光,杜泽洲迈出了双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大家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友的精神所感动。

杜泽洲说,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进草地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张思德为了同志们的安全,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试吃野菜,见到一种草,他总是先尝,发现能吃的,就马上告诉兄弟单位,为此还中过毒。

1936年到达陕北后,张思德进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热情;当地百姓称赞他是好战士

杜泽洲回忆说:“我和张思德一同战斗、生活的日子里,他那淳朴、忠诚的品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作为一名警卫战士,除了对党、对首长无限忠诚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外,还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能灵活机动地处置各种突发情况。杜泽洲说,张思德在警卫执勤时,非常注意观察周围情况,他的枪总是跟着人,人到哪里,枪到哪里,保证了每项警卫任务圆满完成。他对武器也十分爱护,枪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张思德干一行爱一行,能上能下。张思德所在的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中央警备团,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部队整编合并后,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精简下去当战士。消息传开后,一些骨干思想有些波动。

张思德以前当过班长,由于工作需要,又当了战士,他没有任何怨言。座谈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其他骨干也纷纷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虽然和他同时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上了团长甚至是旅长,而张思德当了普通战士之后工作热情却更加高涨。杜泽洲说,有的战友衣服破了,他怕战友伤寒感冒,总是第一时间给缝补好;有的战友草鞋坏了,他宁愿不睡觉也要编织出来给战友穿上。他经常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起早贪黑帮老乡干农活,当地百姓都认识他,称赞他是好战士。张思德踏实苦干的行动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战友。

1943年初夏的一天,时任警卫营二连指导员的杜泽洲刚给战士上完课,就看见张思德背着背包神采奕奕地赶来与他辞行:“组织上决定调我到枣园毛主席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忠实地守卫在毛主席身边!”兴奋、自豪之情写在张思德的脸上,也深深地烙印在杜泽洲的记忆中。

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牺牲;“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吃苦耐劳、忠诚可靠,项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毛主席非常喜欢他。

1944年春,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组织烧木炭。工作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

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白满仓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由于张思德是毛主席等主要领导同志的警卫员,时任中央警备团毛泽东主席警卫队队长的古远兴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给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听到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毛主席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主席问:“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还在窑洞里。”“这怎么行呢!”毛主席一听,更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呢?要赶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要当了。”沉思片刻,毛主席向古远兴交代: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擦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战友们把张思德遗体抬到安塞当地的村子里,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遗体拉到了延安枣园。

9月8日下午,天空灰蒙蒙的。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用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在花圈上题写挽词是:“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神情庄重地走进会场,参加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战士的追悼会。他站在一个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手势,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把张思德身上闪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炼为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现场聆听毛主席讲话的杜泽洲说,毛主席对一名普通战士的死,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这篇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后来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行动。

传承;与英雄同行是一生的荣耀

毛主席亲自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讲话,无论是在当时的延安,还是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一名战士,享此殊荣的,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只有张思德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作为张思德精神传人,以一流标准、过硬素质成为“祖国窗口”“军旅标兵”。

“毛主席的讲话让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杜泽洲说,与身边绝大多数战友相比,张思德的牺牲算不得惊天动地、壮怀激烈,他倒在了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工作岗位上。在张思德的影响下,大家对人民军队的宗旨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大伙一心只想着冲锋陷阵去前线,听完主席讲话才明白,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为人民服务。”

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张思德的形象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一文收入《毛泽东选集》。这篇经典著作也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成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1996年,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交相辉映。

杜泽洲的家中,张思德的画像始终挂在最显要的位置。

1983年12月,杜泽洲离开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岗位,在北京一个普通住所里休养。可他并没有赋闲,而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传播张思德精神的事业中。这些年来,他奔波在首都的城市乡村、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商场公司,先后有180多家单位、1万余名干部群众聆听过他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少人对张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00年后,杜泽洲所住的柳荫街成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参观访问,他又当上了精神文明的“国际宣传员”。来自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代表团、数千人走进了杜老家的小院,张思德的名字也传遍世界。有位美国记者被张思德的精神感动了,多次专程来北京到杜老家,请杜老详细介绍张思德的事迹。那位记者说:“张思德的精神太好了,不仅中国需要,全世界人民都需要。”

老人说,有幸与英雄同行,有幸向后人传播英雄的精神,是他“一生最感荣耀的事情”。

红色的种子一旦种下,基因的流淌必将代代相传。

如今,在张思德的墓前,在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经常回荡着一支“张思德行动”主题歌:“你是炭,我是火,没有你的燃烧哪有我……”

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常年开展“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培育张思德式的警卫战士”系列活动,在张思德精神感召下,警卫部队官兵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

“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张思德精神蕴藏着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朴素道理。”对新一代青年官兵,杜泽洲老人寄予厚望。他说:“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这支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红色记忆】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用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在花圈上题写的挽词是:“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神情庄重地走进会场,参加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战士的追悼会。他站在一个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张思德的形象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见习编辑:丁鹏

(原标题:英雄丨张思德:普通一兵 缔造平凡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