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价赚8成毛利 揭日本神秘企业基恩斯经营术

基恩斯海外营收去年度首破6成,全球逾1万员工每人平均贡献营益新台币1千万元,是它成长不可或缺的利器。(取自维基百科)

「这么一家厉害的公司,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的伟大之处。请一定要用报导好好传达,」采访尚未开始,大阪大学经营学系教授延冈健太郎,便如此的向商周记者耳提面命。

这位日本经营学权威口中的「伟大企业」,指的是日本工厂自动化设备大厂基恩斯(Keyence)。虽然它目前市值名列日本第5大,创办人泷崎武光更一度在2021年登上日本首富宝座,却是神秘到连许多日本人也不认识。

上从社长,下到基层员工,基恩斯几乎婉拒任何采访,更显得延冈的新书:《基恩斯的高附加价值经营》格外难能可贵。这也是他钻研基恩斯约15年来,获得官方认证的珍贵成果。

今年4月底,基恩斯公布2022年度财报,其员工平均薪资仍以近2千3百万日圆(约合新台币493万元),继续蝉联日本第一。除了营收以逾9千2百亿日圆再创新高之外,营业利益率更达54%,根本让只有5%的电机同业恩益禧(NEC)、三菱电机望尘莫及。

既然内部资料难以取得,为什么还以基恩斯做为研究主题?「那当然因为它是日本第一!」延冈笑道。

即使2000年以后,它的年营收超过1千亿日圆,营益率仍始终保持在40%以上,就连遭逢金融海啸、或疫情冲击也不例外。

「如果说苹果(Apple)是全球B2C企业的创新领袖,那么基恩斯就是B2B企业的创新领袖,」因为延冈认为,所谓的创新并不是单指发明虚拟实境(VR)、人工智慧(AI)等新技术;真正的创新,是能为自己、为顾客、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做为企业,基恩斯唯一的目标就是「将附加价值最大化」;更直白的说,一个企业越创新,创造的附加价值越大,毛利率也就越高;基恩斯更为毛利率设下8成的不成文目标。

实际上,基恩斯也的确做到了。以2022年度财报来看,它的毛利率高达82%,相较于NEC的29%、三菱电机的28%,几乎要多出将近2倍。

而毛利率3成与8成的差异意味着,同样是10万日圆成本所制造出来的商品,顾客只愿意花14万日圆向对手购买,却愿意出50万日圆向基恩斯购买。

为什么基恩斯的价格比对手贵上2.5倍,企业顾客还愿意埋单?

原因在于,它的产品,能够发挥比定价50万日圆更高的价值。例如买了它,就能节省自身100万日圆的成本—算起来不但不贵,以性价比来说,还很划算!

例如基恩斯的招牌产品「夹钳式流量感测器」来说,一般的流量感测器,是用来检测管线中液体的流量,需要先切断管线才能安装。但基恩斯的产品运用了超音波,只需要夹在管线外侧,也不会接触到液体,既不容易受损,也不需要定期清理或更换。

又如「影像尺寸测量仪」,一般的产品,就连受训两年以上的员工,都要花上几小时来测量目标物的尺寸。但基恩斯的产品,即使是新进员工,也只须按下按钮,几秒内就能完成。在商品型录上,就能看到某位中型炼钢厂社长的感想,

「看了展示之后,当场就决定购买了!」

大部分的企业,都能够掌握顾客的「显性需求」,例如供应并优化现有感测器、测量仪的功能。他们提供的,仍停留在「功能性价值」,不仅对手容易模仿,顾客也只会从市场上,选择同功能中价格最低的产品。

但基恩斯要做的,是去对应顾客的「隐性需求」,针对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创新解方。这也让它自豪,新产品约达7成都是「全球首创」、「业界首创」。

甚至,基恩斯的终极目标,是找出顾客自己都没发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超越顾客显性、隐性需求,发挥更深层的「意义性价值」。

最经典的案例,是2007年推出的「萤光显微镜」,常用于生物或医学领域的细胞观察。此机器向来需要在暗房环境下使用,研究人员也都习以为常,一天关在暗房里几个小时也不奇怪。

但基恩斯的商品,却用机箱将显微镜包住,再外接萤幕,在光亮的地方就能操作,完全超越了顾客的期待。研究人员再也不用窝在暗房里,不但提升效率,还能跟其他同事、学生一起观察讨论。

「许多日本企业总会吹嘘,要用AI、VR改变世界,或是导入生物认证等新技术,但充其量,只能说是创新的手段罢了,」延冈解释,「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是否需要这些技术,才能提高顾客的获利?不然新技术的应用,不过是自我满足而已。」

的确,也有不少代表性的日本B2B企业,以提高顾客的生产力为目标,同时达到不错的业绩成果。但延冈认为,基恩斯更加彻底,明确以提高顾客获利为己任,「基恩斯最大的优势,就是确实实现了目标。」

若只能够提供「功能性价值」,无法长期获得顾客青睐。但要提供「意义性价值」,只有了解现场,彻底掌握顾客的需求,才能建立起麦肯锡(McKinsey)般的咨询顾问能力,为顾客贡献削减100万日圆成本的价值。

相对于大型B2B企业只有少数一、两个主要客户,像是鸿海只为苹果手机代工,NEC主要服务日本第一大电信商NTT DoCoMo,而基恩斯的企业客户,在全球已超过30万家。

这让它得以透过大量客户来自我磨练,更实现了看似矛盾的「大量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

大量制造是开发量产的泛用品,能适用多数企业的需求;而客制化,一般是为了少数顾客量身订做。而大量客制化,必须先了解大多数企业,才能掌握各家企业层出不穷的各种需求。

比起顾客只了解自己,基恩斯拜访过几十、几百家同业,看遍各种问题与解方,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细节。因此它能建立起咨询顾问的能力,同时提供产品与解决方案,两者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价值」。它不仅能够针对各别顾客进行专用设计,又能将相同设计卖给其他许多顾客,以大量生产来降低成本。

「为什么即使遇上金融海啸,基恩斯也能维持四成的营益率?」延冈点出关键,「比起对手只是大力推销自家产品,越是不景气的时候,只有基恩斯能够建议顾客如何降低成本,度过眼前的难关。」

但最困难的在于,要提供综合性价值,并非只是掌握顾客需求而已。虽然科学方法能够带给顾客超越想像的创新;但只有艺术思考,才能传递商品的概念或哲学的革新。

对手想仿效?须大量投资

反观基恩斯创立后就贯彻

「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以使用者需求来决定研究主题;毕卡索也不是想着别人的需求来作画,」延冈认为,只有具备比企业客户更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实现全盘的艺术思考,提出新颖又能打破常识的解方。

既然拆解了基恩斯的手法,为何却很少看到对手仿效?他指出,「的确也有对手增加人力,在顾客端奔走搜集资讯。但如此的大笔投资,却很难快速反映在营收获利上,最后落得无疾而终,」而基恩斯却是从1974年创立开始,就环绕着附加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路蜕变成长。

「即使无法做到整体的改革,至少能在能力所及,创造成功的案例,」延冈希望看到更多日本企业,能向「日本第一」取经,以小处的改变带动巨大的革新,也不负他钻研基恩斯多年来的初衷。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