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城市 交通无障碍

一座友善宜居的城市,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好比为身障人士和高龄者建构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让他们享有更便利与安全的空间。(图/DITL)

一座友善宜居的城市,会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好比为身障人士和高龄者建构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让他们享有更便利与安全的空间。在台北,有许多专为高龄者与行动不便人士提供的无障碍服务,除了保障行动的便利与安全,更有助于他们参与社会中的各式活动。

让视障者安心搭乘公车

对一般人而言,外出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许多身障者和高龄者来说, 想要轻松自在穿梭于城市中,却是高难度的挑战。

以搭公车为例,它是许多人的生活日常, 却是视障者的痛点,光是从自家出发至公车站,就必须克服许多难题,例如道路上大大小小的障碍、高低不平的骑楼等;好不容易公车来了,乘客们匆忙下车、上车,若无旁人的热心协助,视障者很难立刻得知来车路线,或是找到上车的位置。

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系教授唐玄辉与校内多位师生组成跨领域团队,致力于透过设计改善身障者及高龄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他们开发的「EyeBus 」App 即是从视障者、司机双方的体验角度出发,视障者可透过App 发送乘车需求,并站在候车区等候,预约当下, 公车司机即可透过「车载系统」接收预约讯息,提早掌握视障者的乘车需求,进站时便能主动将前门停靠于「候车区」,方便视障者直接上车。视障者也能透过App 的自动提醒功能,得知所预约的公车动态,不必再担心上错车,许多实际使用过的视障朋友都给予正面肯定。

透过「EyeBus」App 车载系统(左图),公车司机能精准掌握视障者发出的乘车需求,并将公车前门精准停靠,方便视障朋友上车。(图/DITL)

透过「EyeBus」App 车载系统,公车司机能精准掌握视障者发出的乘车需求,并将公车前门精准停靠,方便视障朋友上车。(图/DITL)

唐玄辉认为,未来帮助视障者解决交通困境的各种App,在设计上都应着重「满足全盲、低视能者手机使用习惯」、「满足多样交通预约场景」及「伴随视障者完整旅程」三大重点。好比说,全盲者与重度视障者以依靠听觉为主,而低视能者的行动接近明眼人, 仍有能力以视觉辅助操作智慧型手机,在产品的听觉介面上,如何对重度视障者和低视能者有不同的设计却又不互斥,便是开发此类App 的重点。因此EyeBus 在设计时便同时兼顾视觉与听觉介面,以不需切换版本,就能满足所有视障者的需求为目标。同时在介面的易用性设计上,包含着重听觉指示的设计、不需经常切换使用模式等,让他们在规画路线或搜寻交通工具时,可以更加简便。

为轮椅族提供接送服务

「只以健康人为中心的社会,并不是健康的社会。」多扶事业执行长许佐夫表示,出门购物、去公园运动和散步,是许多人生活的日常,但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者或是轮椅族而言,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各种不便,例如上下楼梯、外出购物、就医等,他们所面对的难题是一般人难以想像。

多扶事业是台湾第一家民营的复康巴士, 提供行动不便人士接送服务及爬梯机和各种辅具租借。有别于公营的复康巴士,多扶接送没有身分限制,只要有需求,就算没有残障手册一样能预约。此外,特别选购欧洲进口的加大车款,可同时承载6 位轮椅族,就连有遮棚的电动代步车也能搭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接送服务。

「EyeBus」App 在设计时以不需切换介面为考量,同时加强听觉及视觉操作体验。(图/DITL)

透过爬梯机的辅助,提高行动不便人士的外出意愿,对照护者来说也更加省力。(图/多扶事业)

除了接送服务,多扶事业也为行动不便人士提供爬梯机租借服务,让他们不再为上下楼梯而烦恼。有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因为车祸导致双腿无法行走,从此怕带给家人麻烦而不愿外出,但有了爬梯机的辅助后,终于愿意尝试出门,纵使下楼过程依然需要家人协助,却比以往单靠人力搀扶来得安全, 也减轻了家人的体力负担。

为了让行动不便人士也能与一般人一样出门旅游,多扶事业还另外成立了全台首家完整服务高龄者、身障家庭和轮椅族的旅行社「多扶假期」,提供客制化的服务和随行管家陪伴,让这些族群也能轻松出游。曾有一组客人让许佐夫印象深刻,她们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从少女时代就结为好友,姊妹淘常一起出游。上了大学后,其中一人因发生意外必须仰赖轮椅代步,这群好姊妹就再也不曾一起旅行,而多扶的无障碍旅游服务让这群久未一同出游的姊妹再次相约,一路上大伙儿笑声不断,仿佛重回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

多扶事业从解决行动不便者移动困境的初心出发,到进一步提供辅具、旅游服务,在在都是为了给予他们更多踏出户外的勇气与决心。

无论是便利视障者搭乘公车的App,或是无障碍接送服务,都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核心价值,以更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建构一个更有温度的城市。

「多扶假期」提供客制化的旅游服务,让行动不便人士也能享受出游乐趣。(图/多扶事业)

本文作者: 张焕鹏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9月号644期》)

《台北画刊9月号6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