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孩子难相处?记住这9个字“秘诀”,轻松应对!

引言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处在矛盾的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他们既躁动却又迷茫,既渴望独立却又害怕孤独,既希望被人理解却又不愿向人倾诉,既希望被爱护又渴望自由。

在这当中难免会面临着情绪波动、自我认同困惑、社交压力甚至是亲子冲突等问题。

实际上,青春期孩子不好相处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很多家长因此陷入了焦虑和苦恼。

可以说,青春期是父母与孩子关系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的时期。

很多家长在抱怨: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却又说不得、骂不得,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了更好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引导和教育。

家长应该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变化,并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这也意味着,此时家长的角色也需要随之转变,从曾经的管教者变为朋友,从曾经的指导者变为倾听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用“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的秘诀,来提升我们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

01 三不管——目的是为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需要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决策。

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自主性,我们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不管”:

▶1.不管孩子的琐事

家长如果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可能阻碍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发展。

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如整理房间、帮厨、自主完成作业等。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不管孩子的选择

孩子大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独立性。

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着孩子,比如替孩子做出选择,往往吃力不讨好,非常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解决此类问题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不管孩子的选择。

在兴趣爱好、学科专业和人生发展等方面,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当他们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合理的决定时,家长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进行粗暴强硬的干涉。

也就是说,赋予孩子选择权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未来决策能力的重要一步。

当孩子有机会自己决定他们诸如兴趣、爱好或学科专业时,他们会感到更有掌控感,更加自信。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不管孩子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家长当甩手掌柜,对孩子完全不管不顾。

在过渡阶段,家长还要充分发挥自己诸如人生经验丰富等优势,对孩子提出一些合情合理的指导和建议。

只要这种建议是站在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立场上,孩子一般都会愿意接受。

▶3.不管孩子的情绪

青春期是孩子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时,家长需要倾听和理解接纳他们的情绪变化,而不是试图去阻止或忽视这些情绪。

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在他们情绪低落或愤怒时,家长需要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困扰。

02 三不惯——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积极向上

从实践中来看,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成熟度与生理成熟度往往是不匹配的,或者说是不一致。

家长要有意识地通过“三不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能最大限度地合拍。

▶1.不惯孩子的懒惰

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律问题。勤勉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为了培养孩子勤奋和独立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先设定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则和家务要求,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活动。

当孩子表现出懒惰行为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

这样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勤奋和努力的榜样。

▶2.不惯孩子的逃避

面对问题和挑战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问题。

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家长要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孩子尚不具备完全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家长可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惯孩子的任性

据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孩子如果出现任性的行为,通常表明他们在试图控制周围的环境或得到注意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了寻求关注或逃避责任。

为了减少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要明确与孩子建立合理的规则和期望,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的行为时,家长不能无原则地迁就,而是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让他们明白任性行为的后果并学会承担责任。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03 三不说——建立和谐积极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家长的语言会给他们的心理打下深刻的烙印。

家长只要坚持这种“三不说”,就能建立起和谐积极的亲子关系。

▶1.不说伤人的话

家长的语言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如果家长使用贬低性的甚至是侮辱性的语言,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助,甚至对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理伤害。

相反,家长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赞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则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温暖孩子的心灵。

因此,家长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要用温暖、鼓励和正面的话语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时时感受到家长的温暖。

家长绝对要避免使用侮辱性或贬低性的语言,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2.不说消极的话

家长的消极言论可能会使孩子对未来感到悲观和失望。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乐观。

不说消极的话,还意味着家长要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和赞美孩子,例如对孩子说:

这些积极的语言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模式。

▶3.不说抱怨的话

生活经验常识告诉我们,一味地抱怨只会让人感到沮丧和失望,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下,会让孩子学会这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因此,家长要避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人。

正确做法是,家长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影响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结语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个性张扬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他们面临许多社会压力和挑战的时期。

对很多家长来说,和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相处是一门学问,也颇具挑战性。

作为家长,主要教育任务是帮助孩子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他们。

通过理解、尊重和接纳,通过遵循“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的教育原则,家长可以实现与青春期孩子共同成长,顺利度过这段美好而又充满挑战的青春期。

让我们一起努力,促使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独立,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