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孩子再来谈教养!3 大法则教你轻松与家中青少年和平共处

▲(图/《他们在毕业前一天爆炸》官方粉丝专页

在上篇,我们从生心理逐一厘清叛逆一词的成见,那到底该如何与青少年阶段孩子和平相处呢?

身为新手父母陈志恒老师说:「首先需要懂!」

很多人都觉得教养孩子就是管、就是教,没什么大学问,但有当过爸妈的人就知道,从孩子还没出生开始,就得不断地学习,比如胎教。等到孩子出生,接着必须学会判读他为什么哭?需要什么?然而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与变化,父母理所当然的也必须保持弹性地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养知识。

以下是志恒老师与青少年相处的 3 法则

1. 先调整心态:接受和放下

▲(图/电视剧妹妹》官方粉丝专页)

诚如上篇所提过的,「孩子从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仰赖父母的照顾,另一方面又强烈想要自主独立。这时的父母必须先学会调整心态,接受孩子即将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事实,并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将他们视为大人,适时地放手。

因为当父母越想要管控时,孩子会挣脱得越用力亲子间的冲突就会更严重,不但父母觉得生气难受,孩子也很痛苦,最后形成一个难以打开的死结。

2. 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多听少说

▲(图/电视剧《妹妹》官方粉丝专页)

明白「叛逆」这件事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后,再来还必须学习使用「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志恒老师分享,他经常碰到父母埋怨,为什么明明已经跟孩子说过好几百次,但一点用也没有,孩子仍然故我地当作耳边风?这时,他总会巧妙地反问:「既然知道是无效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一而三,再而三地继续讲呢?」

对于国、高中阶段,这些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其实事情的对错,他们大抵都能区分,父母重复说教的内容,只会让他们觉得唠叨、厌烦。因此比起劈头就念,父母更该在意的应该是「为什么孩子明知道是不对的事情,但却还是去做了?」,背后肯定有着极待被理解的原因

别急着表明自己的看法,先试着听听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的话听懂,后续才会有讨论和沟通的空间

3. 找寻行为背后的正向意义:理解后肯定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大概想问:「难道我就只是听,都不回应吗?」当然可以回应,但是回应的方式必须有技巧:先是回应情绪感受,再来正向肯定行为。志恒老师使用简单的情境举例

先-回应情绪感受

▲(图/学校 2015 剧照

当孩子和父母分享快乐的事时,可以回复他:「听到你分享这件事很开心」;反之,如果是遇到挫折和难过时,可以使用同理心情回复:「从你叙述这件事的口气,我感受到你对这件事是很愤怒的,你感觉到很难过、很委屈等等」,不需要特别去说教或是分析问题,因为多数的孩子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倾听的对象

后-正向肯定行为

如果孩子愿意再进一步分享的话,下一步要做的是「肯定行为背后的正向意义」。意思是,或许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不对的,但他会这么做,有着潜在的正向意图,需要父母循序渐进去发现并理解。比方说孩子考试作弊,很有可能是因为想要考高分,讨爸妈欢心。

▲(图/《模犯生》剧照)

这时候便可以这么对孩子说:「听说你考试作弊,我相信你是想要考高分才这么做的,可见你是在意成绩的。看见你这么注重课业爸爸妈妈很为你感到开心。也许你也很担心爸爸妈妈看到你的成绩会不开心,会被责骂,可见你其实是很在乎爸爸妈妈的感受,我们很感动。」

事件中找到表现不错,或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去鼓励他,让孩子明白自己可能是可以被理解的,当然,该纠正孩子的还是要教,也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是,当这么回应时,他们就比较愿意敞开心房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提醒。

虽然这套「公式」听起来有点繁琐,但习惯之后,便能很自然地套用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在孩子 18 至 20 岁以前,这段学习成长的过程虽然不易,但换个角度想,能够被孩子需要与信赖,也何尝不是一件挺有成就感、幸福的事呢?

延伸阅读:

何谓善?何谓恶?在你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之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独立无罪!〈上〉

家暴迷云】「老师,你真的会帮我吗?」十年辅导老师生涯,他用细心和耐心抚平每一位受伤孩子的心

※本文由女子学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