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陌生化 掌握文字节奏

台大名誉教授郑恒雄认为,作家王文兴把中国文字的形音义特性发挥到极致。(本报资料照片)

作家王文兴的手稿出现许多符号及线条,他的《家变》、《背海的人》等原稿捐藏在台大图书馆特展室。(本报资料照片)

王文兴的小说几乎是以晦涩难懂、字句精湛为人所熟知,对读者而言既是强烈的新鲜感,但也不免有「踢到石头」般的阅读障碍,由王文兴的创作思维、脉络,乃至其作品,学者为今日读者提出了阅读王文兴的方向。

在作家陈若曦眼中,王文兴是「现代文学的同仁里,生来就是要当作家的」,前期的短文,风格较写实,反映自己的生活;《家变》为其创作的第二阶段,从传统中努力创新;到他费时25年创作的《背海的人》,可说创新的欲念已像是脱缰野马般向前狂奔。

长年旅居海外,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张诵圣曾指出,王文兴的小说「不批判也不赞成,冷静客观地看那一代青年所共同经历的事物」。在《家变》中以诗意片段,写出主角父亲离家出走的故事,以细腻的手法呈现主角的人格与美感、成长、价值体认,像是以157个小底片把人物形象展现。她指出中国向来有笔记小说的传统,而王文兴的小说,「每一个小故事或片段,都在重复作者心灵更丰富的变奏和开展。」

王文兴的写作习惯独特,写作时会先打草稿,但不是将文字写在稿纸上,而是在纸上画下各种线条,王文兴曾表示,「写的时候,来不及写一个完整的字出来,在寻找很多可能的字时,都是潦草的符号,只有自己认识。这些点、字,等到自己选到满意的,再译成正常文字。」他写得极其缓慢,一天大概只写30个字上下,一个字一个字决定是否产出下一个字。

台大外语系名誉教授郑恒雄指出,王文兴在形、音、义上,把中国文字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用了许多方法如标点符号、字旁加线、字旁加点、黑体字、异体字乃至新创字等,让读者觉得读来困难,实则是他对文字节奏的掌握,用以产生视觉障碍,要让眼睛有走路踢到石头的感觉。

「爷真的个巴不得是能够片时之间立顿的有钱了来牠的ㄉㄜㄍㄜ就好,要是能够立刻有钱了来的话刹那之间爷就可以通身新……」《背海的人》以文字节奏反应了主人公逃亡间的情绪。已故台大教授柯庆明就曾指出,语言用久了就会变得太熟,一旦平熟了读者就无感了,因此当代作家多尝试把语言陌生化。

诗人沈嘉悦表示,自己是在聆听过王文兴亲自朗读作品后,才明白这些文字、节奏、符号的合理性,「仿佛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写,对小说读者而言,这样的诠释是另一种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