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那些原住民教我的事(上)

音乐和舞蹈是最无偏见的,被它们触动不需任何言语。在马太鞍部落,我们跟随着原住民哥哥体验丰年祭的带动跳,大家手拉着手,用最简单的动作体验最忘我的快乐;在布农部落,我们欣赏过美妙的八部合音,看过一个仅有六岁的小男孩用肢体和歌声「报战功」;在原住民文化园区,歌舞团跳出十六族群的历史与文化,唱出原住民发展的未来,「没有改变,不会改变」的句子印,在所有人的心田。

世代传承精神不变

正如张惠妹、A-Lin、胡德夫用他们的歌喉征服了跨过海峡的另一头,甚至向更远的世界传去,正如在安朔国小看到的穿着族群服饰歌唱起舞的孩子,他们赤着脚擡着黝黑纯稚的面庞,我竟控制不住自己流下泪水。

台湾的朋友问我最喜欢的行程是哪个,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提起这些,或许原住民原始的习俗会消失、生活的习惯会改变,但是这种世代传承的传达精神的歌舞将会永远保留着原住民最初的痕迹,不会改变。我还会想起那个在舞台上唱跳打鼓的六岁小男孩,跟我合照后就害羞的赤脚跑掉,我觉得他真的是最可爱的孩子。

我们也用针线缝制送子鸟,吃亲手捣过的麻薯,我们在部落中度过一整天,除去燥热与搔痒,也在风扇的吹拂下睡过安稳的午觉,那种平实的快乐的感觉其实真的很不错。由于车程紧张,在原住民文化园区,我们并没有按计划体验那些原住民族群的特色活动,像是赛夏族腰臀铃、布农族打陀螺等等,着实可惜。

但是在最后集合时,我们却看到贴着泰雅族纹面贴纸的朱老师,大家都争相与这位感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老顽童合照,我却对这位愿意浸身原住民传统文化的学者感到由衷的敬佩。

但无论活动筹划的多完备,我大概都觉得与原住民生活和文化的接触还太少太少;也许是我太过贪心,因为我永远都不会将原住民的一切体验个够,但仅仅是很短很浅的了解,也足以使任何人生出对原住民的兴趣与喜爱。

无论是哪一族群,他们的文化都太丰富太多彩,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也好,经过现代化转化新成的也好。短短几天,我像干瘪的海绵想要充分的吸收原住民文化之水。

我自认这次原住民之旅已比那些普通的观光之旅在文化体验方面深度许多,但要谈起原住民的文化,还是仍羞愧的不敢多言。

互融共生自然同息

这些体验让我感到土地孕育的神奇力量,让我反思文化包容的重要性,更令我心生希望,期待像我一类的更多年轻人能够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发声。

自称文明的现代人用钢筋水泥将自然与之隔绝,他们想要控制脚下的土地,却一次又一次尝到自大的恶果;原住民则与之不同,他们生于土地、亡于土地,他们依靠自然、敬畏自然、热爱土地,与自然同生同息,这是原住民最原始的智慧,他们也因此得而存在、发展。

原住民本来的生活与自然密切相关,捕鱼便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过这个对于原住民来说再日常不过的行为,我们似可窥探他们精妙的生态平衡之法。

阿美族的马太鞍部落创制的生态捕鱼法,是通过形成一个符合自然法则的食物链来收获自然的馈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水草,一个围起来的小池塘自然而然就变得丰富起来。因此族民们从不发愁抓不到鱼,也不必担心环境破坏问题。这是阿美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不知比那些从实验室研究出的现代捕鱼法高超到哪里去了。

天然的想法最动人

卑南族人则规定捕捞上的质量上乘的鱼所有人都可以吃,而唯有身负繁衍后代任务的妇女不能吃坏鱼,因此男人们将鱼根据品质分为老人鱼、小孩鱼等等。而这种习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卑南族的男人不能全部捕捞好鱼,而是他们始终明白,如果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只去吃好鱼,那么终有一天他们将再也没有鱼可吃。这种最天然的想法是最动人的,所以自然也会予其眷顾。

鱼籐是一种天然的毒液,早期的渔民们会将这种草药捣碎放到河水中,吸取了汁液的鱼儿会暂时「晕倒」,渔民们可以趁机捕捞。

但是这种毒液也会很快消解,对于没有捕捞到的鱼或是食物链的最上层人类也不会造成伤害。原来,大自然对它孕育的人类也是带有宠爱的,鱼籐便是大自然巧妙的神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