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寒流来港 羊肉炉尝鲜暖呼呼

「凉拌羊肚」的黑色外表是未经漂白的真实颜色,羊肚需洗干净后先川烫过,再加高汤熬煮,新鲜的羊肚清爽脆口,搭配豆瓣酱和白醋调制的酱汁,酸香微辣,相当开胃。(摄影/Carter)

时序逐渐进入冬天,又到了天冷吃锅的季节,高雄最强锅物羊肉炉强势来袭,征服吃客味蕾。吃羊肉炉不见得听过羊肉的故事,本文严选特色店家,深度报导羊肉炉的前世今生,从清炖鲜嫩温体羊肉到香浓补身的药炖汤头,尝遍羊肉的万般好风味。

清炖小鲜肉,产地餐桌零距离

什么样的羊肉炉能吸引北部艺人和美食家南下,特地前往离高雄市区1小时车程的阿莲?养羊、种菜、烹调皆不假手他人,自产自销一条龙的「满福土产羊肉炉」老板娘林秀玉笑着说:「我们就是想让客人吃到原味。」

林秀玉自小就是「放羊的小孩」,年轻时在传统市场贩售羊肉、供应新鲜肉品给流水席和饭店使用,后来索性在阿莲的大街上开店卖羊肉炉,至今已25年,目前交由小女儿林庭羽经营及掌厨。

林秀玉和承接家业的小女儿林庭羽聊起满福的羊肉和蔬菜,尽是自信与骄傲。(摄影/Carter)

满福羊肉炉的食材农场离店面不远,饲养羊场采光通风良好,羊只擡头就能看见大岗山,架高木地板让羊粪直接掉落下层,干湿分离,环境清爽干净,半退休的林秀玉每天依然到羊场打扫、种菜和喂羊。林庭羽分享道:「羊很爱干净,也很难搞,牧草掉到地上不吃,被露水沾湿也不吃。」羊场外围的牧草、香蕉叶、枸杞叶都是羊只的食物,此外,还能跟着季节变化吃水果,夏天有香蕉、芭乐,冬天有蜜枣,饮食比许多都市人更健康。

满福的饲养羊场干净通风,饲养羊只只使用牧草、香蕉叶、枸杞叶、红心芭乐等自然食材,年轻公羊的环境饮食堪比和牛等级。(摄影/Carter)

羊场外围有大片菜园,收集羊粪发酵自制有机肥,以循环永续的概念种出健康鲜嫩的青菜。(摄影/Carter)

羊场底层收集的羊粪发酵自制有机肥,取代化学肥料,种出菜园里一排排鲜嫩欲滴的青翠,枸杞叶、空心菜、皇宫菜、苋菜、茼蒿和各种莴苣类依季节轮番上场。每日采摘嫩叶供餐厅使用,剩下的部分拿来喂羊,自然循环的有机农场,一点也不浪费。

加入甘蔗熬煮的汤头是羊肉炉的灵魂,滋补暖身、醇香甘甜,随锅赠送的羊大骨已成为店家特色。(摄影/Carter)

「三味清汤羊肉炉」是老饕必点的招牌,清炖高汤以老卤汁为基底,加入新鲜的全羊持续炖煮,醇香饱满、温补不燥,入喉甘甜清爽,带皮羊肉皮Q肉鲜,无丝毫羊膻味,「羊肉够新鲜,只要加老姜熬煮就很美味,不需中药食材、米酒和麻油。」林庭羽对自家羊肉充满信心,她透露无膻味的秘诀在于使用温体羊肉,挑选半年左右就阉割的本土努比亚公羊,在满福羊场饲育至一岁多即宰杀,名符其实的「正港小鲜肉」。而让人为之疯狂的羊肉汤中,不仅能尝到满福农场的无毒蔬菜,更加入自家腌制的笋片和高丽菜,增添鲜美风味,难怪许多客人吃完一锅还不过瘾,非得再打包一份回家。

巷子内ㄟ隐藏药炖人气王

用餐时间未到,凤山体育馆旁不起眼的小巷子已出现人潮,「巷子内ㄟ羊肉炉」没有华丽时尚的装潢,依然吸引络绎不绝的饕客,靠的是价格实惠、用料澎湃、以及香气四溢的药炖羊肉汤。

高汤只用了老姜熬煮,并加入自己腌制的笋片和高丽菜增鲜,除了羊蹄、羊头和中腹三层肉以外的全羊精华,都浓缩在这锅羊肉炉里。(摄影/Carter)

开店迈向第6年,杨老板从上班族变成羊肉炉专家,回想起开业初期的煎熬,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转折点出现于开店第三年,在家人的鼓励和穿针引线下,借由冷冻包的方式多角化经营行销管道,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持续认真且坚持品质下,终于养出好口碑。

招牌羊肉炉选用进口羊只,经川烫处理后,以家传中药配方炖煮,温和的药材香气取代羊膻味,在入冬微凉的夜色里,嗅觉已抢先感受到温暖疗愈。迫不及待尝一口琥珀色汤液,那甘甜香醇的秘密来自甘蔗,杨老板不藏私的补充:「加入甘蔗熬煮,才有一定程度的香气和甜度。」每日清晨开始熬汤,前置作业加上3至4小时的炖煮,为的就是下午能得到一大锅限量供应的精华。

泡菜炒羊肉(上)使用台式泡菜,酸甜脆口,与羊肉意外合拍,沙茶羊肉(下)香气十足,两道热炒都相当下饭。(摄影/Carter)

羊肉炉的内容丰富到锅子几乎装不下,除了基本的羊排骨外,另外加入羊膝、羊杂肉,并豪迈加赠羊大骨,底层则铺满高丽菜、冻豆腐、豆皮、丸子、芋头等配料。此外,店里的热炒也令人难以忘怀,粒粒分明的炒饭镬气十足,泡菜炒羊肉和沙茶羊肉咸香下饭,搭配温润滋养的羊肉汤,吸引食客一再回访。

• 满福土产羊肉炉

地址:高雄市阿莲区和平路150号

电话:(07)631-5465

时间:11:00~14:00、17:00~21:00(售完为止)

FB:满福精致羊肉料理餐厅

• 巷子内ㄟ羊肉炉

地址:高雄市凤山区长明街106号

电话:0963-225578

时间:17:00~21:00,周一公休

FB:巷子内羊肉炉

本文作者:李晓萍

《高雄画刊》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