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二個多月 人力、設備面臨挑戰
卫福部健保署今天主办「2024健康台湾新模式 在宅急症照护政策与实务对话论坛」,现场参与民众、专家、来宾约两百多人,现场座无虚席。记者曾吉松/摄影
卫福部健保署在宅急症照护于今年7月1日上路,至今已两个多月,为了了解制度在各地施行状况,健保署今天举行「2024健康台湾新模式,在宅急症照护政策与实务对话论坛」,现场来自全台各地医疗院所、基层诊所、机构、药局等,也有人来自山区偏乡、花东、南部,共约两百多人。
不少参与专家指出,目前在宅急症照护施行制度上,于人力、设备等皆面临挑战,若有足够给付诱因,及健保与长照衔接更紧密,政策才能更符合所需,也更能吸引更多团队、民众加入。
事实上,这项政策上路前,台南奇美医院、彰化员郭医院、云林好所宅诊所等团队,已于在宅医疗领域耕耘多年。台南奇美院医院长林宏荣去,「居家访视」、「远距医疗」与「远距检测」为在宅住院、居家照护的「铁三角」,以奇美医院为例,该院团队运用远距医疗科技,在线上照护居家病患,有很不错的成效,未来将朝向建立「没有围墙的医院」为目标前进。
云林好所宅诊所黄子华医师说,以长照A级单位团队为例,对于参与在宅急症照护计划,目前诱因不足,像曾有年长病患感染肺炎,但病患自己及家人不愿去医院,而外籍看护才来不到3天,连拍痰都不会,此时,就得靠居服员帮忙,若诱因不够,遇到状况时,团队应变弹性就会大为减少。
黄子华指出,在宅急症照护政策的人力、相关给付等都需有通盘思考,像今年七月凯米台风来袭,云林打破过去很少放台风假惯例,竟连放3天台风假,当时云林仑背风雨很大,甚至有些地方淹水深度到小腿高度,但那段时间,还是有在宅急症照护病患需要照顾、接受治疗。
高雄祥全诊所张倡荣医师在小港区服务多年,他整合居家、安宁、居家护理、长照团队等资源。他认为,从基层医疗到在地医院的资源连结非常重要,如相关仪器可以和医院借用。对于进行居家医疗模式,他说,「提供最多的资源,并不等于给予最好的照护」, 重点在于对家属的卫教,当家属可以自己操作仪器,知道该做哪些事情,自然就会比较安心。而夜间、周末人力的奖励机制一定要完备,才能吸引更多人力的加入。
宜兰维扬诊所陈英诏从2020年踏色居家医疗领域至今,目前诊所有12名住院个案接受在宅急症照护。他认为,在宅急症照护计划要执行成功有三个关键,第一、案家对居家护理师、团队要有信赖关系;第二、居家护理所要有足够专业人力加以执行。第三,设备必须齐全,如可携式X光机等都是重点。如果这三方面兼顾,执行团队就会更踏实,民众也会更为放心。
台湾居家护理暨服务协会理事长曾勤媛指出,多数病患都是选择医院附设居家护理所,但社区中居家护理所的收案数屈指可数,多为假日、夜间,病患有相关需求,才会寻求社区居家护理所协助,期待往后可以多和医院、其他地区居家护理所交流,彼此可以多信任。在设备需求上,因居家检测仪器多半非常昂贵,期盼健保署可以补助,让居家护理所更顺利的执行相关业务,也让民众更愿意接受居家护理所服务。
卫福部长照司司长祝健芳说,长照司以奖励金方式鼓励居家照护,并鼓励住宿机构住民接受居家安宁,长照政策3.0未来与医疗端的衔接,将更为紧密。
台湾居家医疗学会理事长王维昌在宜兰深耕、服务,他表示,长照司推动的居家安宁奖励,就是让愿意学习安宁照顾的居家护理师有5千元奖励金,的确颇有成效。事实上,在宅急症医疗最需要的场域是长照机构,而借由居家护理所的协助,可让社区病患获得及时的帮助,像有病患临时尿不出来,当地护理所赶紧用可携式超音波找到问题、插尿管,才解决问题。
彰化员郭医院医师郭亭亚说,功能良好的高龄长辈当急性感染住院后,反而因预防跌倒的约束、医院便当难吃、隔壁床吵杂等,导致营养不良、失眠,甚至出现谵妄、忧郁、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护恰巧让长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疗。
卫福部双和医院副院长马汉平说,试办计划给医院的经费充足,当前目标是找回流失的护理人力;其他大型医院也应参与计划,将医疗服务带入社区,以符合无墙医院的趋势,且可参考北医大提供三家附属医院的24小时全年无休顾客服务经验,让病家随时能打电话咨询,增加安全感。
台湾在宅医疗学会理事长余尚儒表示,台湾领先老化严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在宅急症照护,建议政府应给予医疗团队制度支持,并邀请监测设备厂商、电信业者组成国家队,利用健保这个最大资产,先在国内练兵,未来也能「出国比赛」。
远传电信资讯暨数位转型科技群执行副总经理暨资讯长胡德民说,远传陆续推出5G远距诊疗平台、整合多元的IoT生理量测医材APP,让医疗团队即时掌握患者居家健康状况,提供视讯门诊、虚拟健保卡、电子处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顾服务模式,「居家医疗不是电信业的机会,而是责任。」未来将持续与医界携手共进,达成健康台湾的愿景。
卫福部健保署今主办「2024健康台湾新模式 在宅急症照护政策与实务对话论坛」中,多位专家、学者期待制度可以更优化,给付可以更为合理。记者曾吉松/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