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句應酬話最經典! 心理師林萃芬教你鍛鍊「拒絕的勇氣」

刚出社会时,常常会分不清什么是应酬话?什么是真心话?有人邀请,就相信是真心诚意;有人承诺,便深信诺言会有兑现的一天。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出版《从说话洞察人心》书中提到,历经多次失望的经验后,终于了解,有些话纯属应酬,它的意义就跟「你好」一样,没有真实的意义。在国语辞典中对「应酬话」下了一个注解:虚应交际所说的话,如「那只是一些应酬话,不能当真的」。国语辞典不只诠释了什么是「应酬话」,同时也告诉我们「应对之道:不能当真的」。

林萃芬补充截至目前为止,听过次数最多的社会应酬话,一句是:「我再打电话给你。」另一句是:「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来。」别小看这两句话的威力,它不知让多少人心神不宁,让多少人期待落空,让多少人惨遭挨骂。

这2句应酬话最经典! 心理师林萃芬教你锻炼「拒绝的勇气」 图/张皓婷摄影

我再打电话给你

有段时间,同仁小茹只要离开座位,不管是上厕所五分钟,买便当十五分钟,开会一两个小时,回来后就会问左右同仁:「有没有我的电话?」大家看她心神不宁,便想各种方法引导她说出原因,小茹总算松口,她语带伤心地说:「就是上个礼拜天,认识了一个男的朋友,他跟我说:『我明天打电话给妳。』,可是,等到现在都没有接到他的电话。」

这个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应酬话,你也当真?」但奇妙的是,不少人在失望过几次之后,似乎也发现这句话的妙用,往往会在道别的时候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有个朋友的答案转得非常有道理,因为这样比较有交代,光是说声「再见」好像太过敷衍了事,若再加句:「我再打电话给你。」做为道别的结语,大家就会分手得比较安心。所以,下次听到这句话时,就把它当成「早安」、「晚安」之类的应酬话,不需要太认真,以免一颗心在「期盼」与「失望」的潮水中飘来荡去,起伏难安。

到时候我一定来

每次举办活动,在打邀请电话时,大概都可以听到这句话:「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来。」 好友小叮当生平第一次接办活动,就碰上公司十周年庆酒会这种大案子。酒会当天,小叮当就像陀螺般地转来转去,因为有不少位承诺「到时候我一定来」的名人始终没有出现。为了避免来宾致词会开天窗,小叮当不断的穿梭在人群中,只要看到任何可以致词的人,便马上赶鸭子上台致词。酒会结束后,小叮当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站在会场角落喃喃自语:「他们明明说好,到时候一定来的啊!怎么会这样呢?」

刚出社会时跟小叮当一样,若是有人亲口答应「到时候我一定来」,便觉得对方「应该会到」,不然就是爽约,就是说话不算数。不过,现在不会这么天真,会换个角度想,对方大概是没有时间赴约,才会拿这句话当挡箭牌。很多人都知道酒会、记者会皆会邀请一大堆的贵宾参加,但是受邀者多半会心想「反正不差我一个人」,干脆先答应下来,到时候有空就去,没空就算了,这个答案总比一口回绝让对方伤心挫折好多了。

因此,倘若非请到这位贵宾不可的话,不能光凭「到时候我一定到」这句话,就以为自己达成任务;还必须发挥三顾茅芦的精神,先打电话口头邀请对方,再寄邀请函以示慎重,最后仍需打通电话提醒对方。此外,也需要事先告知对方「扮演的角色」,是单纯当个贵宾,还是需要上台致词?有没有车马费用?要做哪些准备?务必确定对方将你的邀请排进「不会临时取消」的行程中,才能放心地对外公布贵宾名单。

爱讲应酬话的人格特质

许多爱讲应酬话的人都属于「讨好型」人格,很担心得罪别人,即使内心已经把对方列入「不再联络」的名单中,嘴巴上仍然表现得热络多礼。也有些人是害怕尴尬冲突的气氛,只求「表面和谐」,不管对方会不会心灵受伤。

也有人是很难开口拒绝别人,「拒绝别人」就等于「破坏关系」,所以他们宁可「失信于人」,也不愿直接拒绝。有的人是希望事情随时有「变卦」的空间,往好处看是「弹性很大」,朝坏处看是「缺乏原则」,有些时候,越想要两全其美,越容易两面难做人。

换个说法:将「应酬话」换成「诚恳说出自己的困难点」

要一个不善于当面拒绝别人的人开口 Say No,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万一拒绝对方后情绪反弹强烈,毫不留情面的人身攻击:「连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说不定还会造成反效果,从此更加不敢拒绝别人。因此,锻炼「拒绝的勇气」,不妨采用行为学派中的「系统减敏感法」,也就是循序渐进,先从关系亲密的家人开始练起,就算被拒绝亦不会太过惊慌,再慢慢练习到比较信赖的朋友,然后逐步扩展到普通朋友。

练习「拒绝的技巧」的时候,态度要坚定,语气要客气。若要减轻焦虑的感觉,不妨默默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并没有拒绝对方,我只是拒绝这次邀请而已。」逐渐打破「拒绝别人就等于破坏关系」的想法。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要求,难免会碰到「人情压力」,当对方苦苦哀求说:「拜托,卖我一个面子。」或是用撒娇的声音说:「我知道,你人最好了,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这个时候,可以先「礼貌性的道歉」,再补充「无法答应的原因」:「对不起,那天我刚好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开,谢谢你的热情邀请。」原因不要解释太多太长,以免给人「找借口」的印象;要是被对方的说词打动了,以后要拒绝别人就更难启齿了。(本文摘自《从说话洞察人心》,2022/04/19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