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校園殺人得以輕判的後果是個大問題

去年底新北某国中发生的割颈案,新北地院少年法庭昨天一审判决,给予行为人的刑度社会不少人觉得嫌轻,动手少年判九年,教唆致惨案发生的少女则轻判八年,不少民众认为这样量刑会让行为人觉得杀人不需付出严重代价,如此量刑显示司法导正系统已然失灵,应该检讨少年杀人刑度,及刑罚之后怎么矫正他们的偏差行为。

量刑揭晓后各界反映显示对偏差的少年行为怎么导正观念差异甚大;从行为人的动刀手法各界认为有一定犯意,在旁教唆的少女助长惨案发生竟减刑轻判,显示这样的量刑并不周延,存在争议,必须在对行为人刑罚的意义,及保护常态、绝大多数少年的权益间寻求周延的折衷。

本案当事人、动刀的少年父亲在案发之后几个场合都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但也露骨的说儿子本来就爱玩,「日后能弥补就会弥补」,这话很坦白的交代对儿子犯下杀人罪的看法,显然也值得讨论。主管偏差少年矫正的卫福部矫正司虽然认为动刀少年行为偏差,但「我们不要放弃他们」的说词,显然与社会多数人的认知有差距。

对少年犯罪的态度我国现行的《少年事件处理法》,是根据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订定,希望以更人道的方式处理少年犯罪;正在讨论修正的少年事件处理法,根本思考是对少年犯罪的处理从过往的司法手段把关,进一步转向行政辅导,这个处理思维几年下来,已被认为对遏阻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起少年杀人案量刑不符合比例原则,正是法律不尽恰当的显例。

法学界讲得很白,「判九年的动刀少年可能关三年就能假释」,现行制度出现比不上行凶少年出狱的速度,这样的法律不但未能减少少年犯罪发生,也保护不了多数孩子的安全;造成现今局面,关键原因是校园里老师对帮派少年无法管,也不敢管,局面其实已失控。

正在研议修正的少年事件处理法其实以发现许多卡死的问题,例如犯罪少年的案底多久涂销?涂掉案底,偏差少年更不在意以前的纪录被揭发出来,这个想法已经一读通过,没有人能想像对常态、大多数孩子的影响?这正是社会上对偏差少年多头马车的认知。

新北市割颈案导致杨姓少年身故,新北地方法院依杀人罪判行凶的郭姓少年、教唆的林姓少女各9年、8年徒刑,引发社会议论。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