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到底是跟着考试走,还是跟着兴趣走?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教育部门对上好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严,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缓解。但如何才算上好体育课却成了悖论:体育不列入考试,容易变成“走形式”;列入考试,被重视的同时又大概率成为应试课程

建国以来,从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再到近年来提出的核心素养,体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分数、轻体育锻炼几乎成为常态。将体育纳入中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还有利于引导家庭和学校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令人担忧的是,体育纳入中考后,也走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违背了政策设计的初衷。有些学校不按体育教学计划授课,不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成为许多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目标任务。初中毕业年级的体育课更是形同虚设,主要是围绕体育中考训练项目反复“刷题”。

这种功利化的体育锻炼也在家长心中深深扎根,甚至已延伸至幼儿园和小学。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年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也不考查培训机构教练是否具有资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报班让孩子训练中考体育项目

体育到底是跟着考试走,还是跟着学生的兴趣走?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得在中考体育项目“考什么”上做文章。如果中考体育硬性规定几个考试项目,学校和家长必然让学生围绕这些项目训练,对这些项目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可能会在考试中失利

由此可见,“考什么”不但关涉到学生的体育特长,还影响着考试的公平公正。中考体育考试,除了规定的几个体能测试项目外,还要兼顾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加一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考试项目。这样做可能会加大体育考试的工作量,但却能有效增强和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某些项目制定的标准稍微高一些,也不会影响考试的公平、公正。

将体育计入中考总成绩,其目的在于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学校和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不是为了应付中考升学,而是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以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