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台企如何融入大陆双循环(王勇)
虽然中国经济成长受到疫情封控与供应链中断影响而下滑,但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却逆势而上屡创佳绩。图为最大出口品牌特斯拉电动汽车。(图/新华社)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内需消费与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2020年以来,面对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空前肆虐破坏,大陆克服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情形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大陆台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通过推动台企积极把握大陆经济发展新脉动,充分参与和深度融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实现台企在大陆更好地融入与发展。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0年,中国大陆人均GDP增加至10484美元,居世界第63位,较2019年的第69位上升5位。按照2019年联合国最新统计标准,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属于初级发达国家。人均GDP在2.5万—3.99万美元之间的国家(地区)为中等发达国家(地区)。由此,中国大陆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深水区,而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大陆就必须深挖内需潜力,实现从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增长型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目前的制造业增加值已占世界的28%,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拥有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工业体系优势。此外,2020年,中国大陆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5986亿元。出口贸易额达17.9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已下降至17.65%。由此,社会生产必然要更多地用于满足国内发展需要。而且,伴随着未来中国大陆出口占GDP比重进一步降低,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变呈必然趋势。在此情形下,2020年5月1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经济社会领域专家意见时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全面战略部署。
总体而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涵盖国内和国际两大范畴,涉及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维度。首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目前,中国大陆已拥有全球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同时还拥有4亿多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规模巨大和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全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加之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大爆发导致全球生产网络遭受巨大冲击与破坏,对中国大陆在全球生产供应链中的原有地位造成极大挑战。由此,中国大陆急需通过提高国内需求规模、增强国内需求质量和扩大国内需求多样性来弥补因外部需求周期性和结构性疲软而对中国大陆宏观经济形成的冲击。由此,为了构建更加完善且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及促进国际大循环,中国大陆亟需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保障生产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其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为动态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始终根据中国大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2015年,中国大陆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其中畅通即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此,国民经济循环从空间上进一步扩展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再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凸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联系与互动。
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内大循环须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中,进而推动国际大循环发展。原因在于:国内需求增加不仅可以提高国内供给能力,也可以扩大进口,而进口规模扩大又进一步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最终推动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为国内大循环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动力。原因在于:国际大循环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内需。大部分国内生产投资由国际大循环拉动。而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大循环通过学习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等提高国内供给能力,进而扩大国内需求多样性和提高需求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三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中国大陆基本国情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前瞻性全局战略部署。当前,中国大陆产业结构基本完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投资规模亦趋于饱和,与此同时,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结构已基本成形,由此,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台企在大陆深度融入带来新发展机遇
(一)新型消费需求扩容增效趋于强劲推动台企逐步融入大陆数字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由此,提高全社会消费规模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能明显促进大陆经济增长。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努力培育并壮大市场各类新型消费业态模式,积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鼓励并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完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消费服务保障能力」。在此政策推动下,大陆将鼓励在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从而推动消费结构优化,进而实现新型消费需求扩容增效。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陆已逐渐转型升级步入数字经济,衍生出大量新型业务模式。例如,近年来大陆市场孕育出的美团外卖、抖音、快手、直播带货、小红书、滴滴等数字经济,已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习惯。而且,金融科技业已形成产业化发展。在此情形下,将为同处于新消费需求风口的台资中小企业提供快速抢占大陆数字经济市场并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契机。
(二)新基建投资推动科技型中小台企瞄准大陆行业「痛点」开展技术创新
当前,大陆已步入智慧经济时代,由此正推动开展不同于传统的「铁公基」式基础建设方面投资的新一轮基建投资。新基建投资主要根据最新科学技术,赋能至社会各行各业,从而实现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最终建立完善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同传统的基建相比,新基建侧重促进产业高端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技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此外,新基建的内涵还随着科技以及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外延。在大陆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新基建投资不断扩大过程中,将为大陆科技型中小台资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其中,在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降本增效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科技应用,由此将推动大陆科技型中小台企瞄准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痛点」而开展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应用力度加强推动台资小微金融企业在大陆快速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内循环成为大陆发展主轴。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不断加大对大陆的技术封锁,致使大陆目前很难通过正规技术贸易直接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由此,近期大陆将面临更多来自国外的科技竞争与冲突。例如:美国自2020年以来不断升级针对以华为为主的大陆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制裁,限制台积电、联发科等台湾地区企业向华为公司供应芯片,从而对华为手机的发展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形下,加快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已刻不容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技术领先的基础之上,要求大陆必须集中投资于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上,例如芯片技术的自主研发及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等。与此同时,必须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支持力度、加快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由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台资企业将进一步大规模推进技术创新的应用力度,同时,将对大陆各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技术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将以技术为主导的金融运行提升为主导行为,将更加积极地支持大陆科技创新型中小台企的发展。具体而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的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型台企提供的产品将更加丰富,对其运营的风险把控更加完善,同时,借助大数据可以对这些中小台企进行精准营销,借助物联网可以实现对这些中小台企的动产融资等。基于此,随着新技术在大陆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应用,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对在大陆台资中小企业贷款的批量化、批发化,台资小微金融企业也将随之实现快速发展。
(四)供应链经济内核化推动大陆台资中小企业依附于核心大企业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要求各经济要素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处于周期良性运转中,并保持规模稳定上升,经济才能不断增长。由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基于供应链、产业链之中的各环节能保持环环相扣,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无障碍流通。2020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成为大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和创新奠定政策框架和制度基础。基于此,近期大陆将更加重视国内市场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大陆台资中小企业通过依附于核心大型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借助核心大企业的信用优势而获得信用担保,进而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从而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积极融入大陆供应链经济。
三、大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台企在大陆投资经营存在的原有内在「软肋」仍未得以改善
首先,台企在大陆投资经营仍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发展「瓶颈」。目前,大陆台企尤其是中小微台企在人力、财力等方面规范不足,使得大陆当地银行无法真实识别这些台企的经营风险和盈利情况,导致这些台企存在「融资难」的紧迫问题。同时,大陆中小微台企获得毛利少,又没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担保品,从而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需要增加更高的融资额度,使得这些台企还面临「融资贵」的现实难题。而且,一些有迫切融资需求的大陆台企,由于其财税制度不够完善,而无法及时受益于融资优惠政策。其次,大陆台企总体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迟缓或长期代工生产而受制于人,智能制造应用不多,营销模式长年不变。由此,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激烈市场竞争,部分大陆台企发展乃至生存都面临困境。
(二)从事传统落后产业的中小型台企被淘汰率将加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已经明确提出未来将会扩大对新基建方面的投资,即通过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集中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逐渐提高对新能源、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的消费需求。在此大趋势下,一部分处于传统低端制造业行业的大陆中小台企将面临逐渐被市场淘汰的挑战。
(三)出口型中小台企将面临发生断单与断链的风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以经济外循环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加剧与大陆对抗,从而存在大陆与这些西方国家双边经济「脱钩」的可能。在此极端情况下,一旦大陆与这些西方国家经济发生脱钩,大陆贸易总额短期会骤降5000多亿美元,数以万计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倒闭,在产业链方面会受到较大程度冲击。由此,「断链」对大陆出口型中小台企的影响极大,会造成这些台企的订单减少、用工受到波动、企业资产周转困难、原材料等供应不稳定、销售受影响,进而导致产品积压以及成本上升等困难,长此以往,这些中小型台企的供应链将发生中断,大量的处于供应链中的出口型中小台企将可能面临倒闭潮。
(四)脱离供应链的中小台企将经营困难
在大陆投资经营的台企所处的不同行业领域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规划、采购、生产、库存管理、物流运输、消费以及IT技术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中小型台企参与,这些中小台企依附于所处行业领域的核心企业并与该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业务联系。若部分传统中小台企不积极参与所处行业领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仍推崇传统的「单打独斗型」的业务模式,即只通过企业生产产品,然后雇佣大量销售人员,进行市场推广,仅将产品卖出去即可,不考虑与行业核心企业建立稳定的业务联系并融入其生态系统,这样将很难在新形势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发展。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台企在大陆深度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惠台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落细
首先,当前要继续努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台企在大陆投资经营发展创造健康环境。应开展防控「进企业、进协会、进基地、进社区」,应协调金融机构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大陆台企提供应急信贷扶持,帮助这些台企度过疫情之下的经营艰困时期。其次,要出台更加具体的举措以增加惠台政策落实的着力点。近期应主要帮助缓解疫情下大陆台企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涵盖用地、用电、用气、用工、重大项目、新基建建设、拓展市场、税费减免、上市支持、外汇管理便利化、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服务支持、技改项目支持、提供优质服务等多个领域,出台推进重点台资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再者,应继续大力帮扶和吸引更多台湾青年、人才来大陆创业发展。应在台企创业发展空间和行业选择方面加以有针对性扶持和指导,通过设立台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积极帮助来大陆创业的台青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应对在大陆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和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台湾青年创业在孵对像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费。对其向台湾青年创业在孵对像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引导入驻创业基地的台湾青年创设涉及文化创意、文化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生物科技、物联网、互联网应用、产品设计等新兴行业的企业,以推动大陆台资企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应继续支持台胞在大陆取得医师、律师、建筑工程师等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积极参与大陆的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此外,为帮助来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争取更多电商政策支持,可组织面向台青的电商直播培训,设立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直播中心,作为两岸青年直播创业的孵化器,从「引导」、「扶持」、「培优」三方面入手,为在大陆创业就业的台青提供开拓内销市场、实现产业升级的新路径。由此,推动台青在大陆实现由创业到融入的发展新业态。第四方面,通过加强平台建设激发大陆台企的创新动能。可不断拓展已有「台商大讲堂」的功能定位,把「台商大讲堂」打造成为服务台企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台商大讲堂」,围绕台企发展中的难点问题,邀请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和专业答疑,从而帮助中小型大陆台企解决产品技术研发瓶颈,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助力这些台企拓宽产品技术研发渠道。第五方面,拓展更多渠道深入宣传「惠台31条」、「惠台26条」、「惠台11条」等各项惠台政策,帮助大陆台企切实享受政策红利。可通过积极借助「政策说明会」平台,举办「惠台政策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有关部门组成惠台政策宣讲团。通过在台企、台商协会等集中宣讲、发放宣传品、媒体报导宣传、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大陆台企面对面解释惠台政策,帮助台企抓商机,尽快融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二)加强对大陆台企的分类指导以助力其找准发展方向和定位
首先,协助在大陆投资的传统制造业台企加速改造升级,引导其适时切入大陆新一轮新兴产业链,为其拓展境内外市场和鼓励其实现「外销转内销」提供助力。2020年11月,大陆与其他亚太14国正式签署和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利于大陆扩大出口市场空间,减少对美依赖,推动大陆相关产业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大陆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配置和互联互通,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RCEP生效后,任何一家域外企业只要在15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方投资,都将在RCEP成员国市场内畅通无阻,从而获得成倍增长的市场与空间。基于此,可引导来大陆投资的传统制造业台企借助RCEP共同参与全球竞争合作而实现互利共赢,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实现产业升级再造。
为此,一方面,可推出台资外贸企业增强动能奖补政策,支持重点台资企业争取订单,扩大外贸规模,对进出口增幅达到和超过一定规模的台资企业,按照进出口完成情况,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应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举办外贸企业线上沙龙以解读最新信用保险政策,帮助台资外贸企业保出口、保订单。鼓励台企发展线上经济,创新台企境外参展模式,探索实体展会与网上虚拟展会相结合的电商模式,通过开展线上供采对接以助力大陆台企赴海外参展。另一方面,应多措并举帮助大陆台企扩大内销,积极支持大陆重点台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与此同时,支持大陆台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利用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优势,引导企业实施出口转内销,打开销路以应对国际疫情对大陆台企的外贸造成的冲击。此外,持续推动大陆台企发展跨境电商模式,利用大陆电商平台优势开展内销,积极开展线上营销推广,进而拓宽对接内需市场的渠道。第三方面,支持大陆台企积极参与新基建。近期应着力推动5G相关台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积极研究相关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额度延期等相关议题。与此同时,RCEP生效后,大陆的落后产能将加速外移,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获得加速发展。由此,可推动大陆台企借助自身优势切入大陆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找准自身定位,顺势在全球产业链及供应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指导在大陆投资经营的台湾地区金融机构可通过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方式参与大陆市场。在RCEP金融服务附件中首次引入新金融服务、自律组织、金融信息转移和处理等规则,同时就金融监管透明度做出高水平承诺,代表了大陆金融领域开放的最高承诺水平。由此,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亦可从中获益。目前,大陆对银行、保险、证券、公募基金等领域均放开台资持股比例上限,并大幅放开业务资质。基于此,可推动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与大陆金融机构通过标准与制度接轨,共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大陆台资物流、贸易、制造业企业提供便利化和低成本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造涉及物流、贸易、产业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平台公司市场化发展路径。此外,还可推动两岸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在数字货币背景下,建立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及离岸市场的新思路。
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陆电子商务已由消费互联网演进至产业互联网,从本土拓展到全球市场,从跨境电商演进至数字贸易时代,已有越来越多的代工厂及外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全球贸易。同时,RCEP中的电子商务章节也明确规定,将推动成员国之间持续累积数字贸易共识,构建共通行业标准,推动数字贸易全球化。在此情形下,可推动大陆台企加强与大陆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基础性数字服务产业合作,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5G网络服务、跨境金融、跨境电商、区块链等领域深化合作及拓展平台。同时,可引导台企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制定适合两岸的统一行业标准及规范,从而接轨RCEP,与大陆企业共享区域及全球化成果,直接参与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灵活运用多种金融手段解决大陆台企融资难题
一方面,通过打造特色金融产品为大陆台企提供优惠融资服务。可创新推出「陆台融」金融产品,并将该项金融产品纳入大陆综合风险统一管理,与该产品进行合作的银行可在放大不高于10倍的金额范围内开展授信业务,由此缓解台企特别是中小微大陆台企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来满足不同大陆台企差异化金融需求。大陆的相关金融机构可推出类似「兴业贷」的金融产品,使申请该项贷款的大陆台企可享受到优惠利率,最低可享受当期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LPR)。帮助大陆台企用足用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惠台政策红利,为大陆台企办理双向借放款备案,可有效降低台企在经营发展中的融资成本,为企业达能达效提供助力。第三方面,以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为主导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为大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一是创新科技信贷品种,综合运用贷款、贸易融资等产品,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大陆台企的资金需求。二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探索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新型银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和科技创新板吸引优质大陆台企上市。三是结合数字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和消费金融,推动大陆台企向数字经济转型。同时,探索建立健全服务于台企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第四方面,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大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一是要提高对服务于台企经营的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法制化,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处置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更有效防范和化解来大陆投资台企在运营中可能面临的「三角债」问题。二是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对服务于大陆台企的金融监管「全覆盖」,规范金融创新,助力台企在大陆投资经营。第五方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大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循环融资体系,创新服务于大陆台企投资经营的组合融资模式。二是加快大陆银行系统合法数字货币研发和支付安全保障试点,继续探索资本项目开放的路径,进一步扩大服务于大陆台企投资经营的跨境资本流动自由化,拓宽其跨境资本流动范围,推进与台企投资经营相关的信用信息市场和信用评级规范化发展。
(四)鼓励支持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台青提升「在地化」融入度
首先,为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台青提供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和支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此,应鼓励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台青主要立足于大陆内需市场开展产品升级研发,对于获得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在行业内领先并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台商、台青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同等优先待遇。对于台商、台青开展节能降耗的项目投资予以支持,凡投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与产品,以及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享受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和支持。与此同时,鼓励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与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品研发机构,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对于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与当地高校合作申请的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大陆各级地方政府择优予以支持。在此基础上,扶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台资企业,依托大陆内需市场建立起自有品牌、拓展内销渠道、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代工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型升级,从而不断提升台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大陆市场的「在地化」融入度。
其次,推动台商、台青来大陆投资创业与当地产业技术标准衔接。鼓励设立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台青参加的地区行业组织,处理台商、台青来大陆投资创业与当地产业技术标准衔接的具体问题。对于已适合当地产业技术标准的台商、台青,行业组织可以通过召开会议、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为推动台商、台青融入当地产业技术标准营造共识。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台商、台青与制定当地产业技术标准的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技术联盟方式,实现台商、台青与当地共同开发相关产业技术,进而确立较为一致的产业技术标准。
再者,增强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台商在当地产业链的「嵌入性」。推动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依托所在的台商投资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有的对外产销、信息资源共享及融资等渠道。积极向其他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源开发领域投资、制造业投资,从而推动来大陆投资台商加快形成以大陆内需市场为依托,向RCEP及「一带一路」市场推进的两岸供应链新格局十,从而促进来大陆投资台商深度参与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两岸融合加速发展。
(五)推动大陆台企与陆企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共享优势资源和国内外市场
一方面,通过搭建「政府牵线、企业合作、共寻市场」平台,推动外销型大陆台企与当地本土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努力开辟一条「产业链条互补、技术合作共享」的新路,推动大陆台企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推动大陆台企与陆企构建企业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家企业之间,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成立的资源互补共享、共同实现某目标的合作关系。大陆台企与陆企之间的互补性较强,在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应对大陆内需市场和外部市场其他外资企业的竞争,大陆台企与陆企可选择建立战略联盟,企业间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通过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合作等推动核心技术优化创新组合。第三方面,引导大陆台企与陆企搭建两岸产业策略联盟。两岸产业策略联盟主要由陆台行业协会牵头,带动行业内的相关大陆台企与陆企加入,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产业孵化器和产业基金等方式推动两岸产业技术合作。该产业策略联盟以科技中介、科技招商、成果转化及两岸新兴科技产业合作为主轴,弥补政府机构在市场化服务方面的不足,融合产权交易、创业资本、中介服务等市场要素,整合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在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陆台企依托此产业策略联盟与陆企展开多方位、多产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合作,开展专业领域项目对接与技术合作。第四方面,大陆台企通过股权收购深化与陆企在金融业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在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社会消费规模提升已成为扩大大陆内需的前提和带动大陆近期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同时,大陆台企的技术创新应用力度提高将推动以技术为主导的金融运行上升为两岸金融企业合作的主导行为。由此,两岸以金融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合作将得以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更多大陆台资银行将以直接股东的身份入股大陆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大陆台资ICT企业、金融机构还将进一步与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联合成立合资消费金融企业,基于此,推动开展两岸消费金融合作。(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社刊发、中评智库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