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推双循环 驱动资本市场

大陆推动双循环带动资本市场改革。图为深圳证券交易所8月举行创业板改革仪式,试点注册制的企业敲钟上市。(新华社资料照片

90年代台湾人为股市疯狂。图为1997年台股突破万点,投资人开香槟庆祝。(本报系资料照片)

竹科是台湾产业升级的象征,更带动科技类股成为台股新宠。图为台积厂房。(台积电提供)

学文

台湾的四、五年级生肯定没有忘记9O年代的股市疯狂。当时的台湾,不但全民炒股,更伴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除了钱淹脚目,还号称一年可以吃掉一条高速公路。也是那个时候,伴随着产业升级条例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新竹科学园区横空出世,全球机构投资人竞相投入台股,科技类股成了资金新宠,科技股蜜月行情更是欲罢不能,这不但让上市公司学会了市值管理,还成就了科技新贵以及台湾的经济基础。所以,我常说台湾金融与产业的基础虽然脱离不了当时对的政策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但资本市场改革的成功更功不可没。事过境迁,今天大陆正在推动的「双循环」,看不懂的人拒绝深究,看得懂的人肯定明白,对岸正在推动一波资本市场的新战略。

台湾观点

Covid-19发生之后,以美国联准会FED为首的全球央行引入了超乎寻常的大量资金进行救市,长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对全球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同时间,大陆也实施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大陆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注册制的推进,不但为内循环提供了驱动力,更让大陆上市公司数量迎来了爆发,大陆资本市场正在扮演的就是一只推动大陆产业升级看不见的手,它们很想复制一条台湾25年前走过的产业升级道路。

门槛下降 上市比拚实力

台湾比较常听见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已经运行了一年,这为亏损但有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机会,也为下一步中小板和主板注册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港交所的相关改革进行得更早,包括接纳未获利的医药股、接受同股不同权的特殊公司治理安排等。

目前大陆的上市公司大概有4000多家,但一年多前其实只有3600家。而据大陆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公司超过了1700家,拟上市公司挤破了头抢排队,上市公司总数随时会达到6000家,这已经和1999年美国Nasdaq泡沫时期的顶峰水平接近。

并购重组 推动留强汰弱

伴随数量增加,上市公司间价值的分化就会加速。大量的公司上市意味着上市变得不稀罕,你必须是一个好公司才重要。上市以后的公司将被迫走向透明,其真实的获利能力必须经得起考验。

而随着上市公司的越来越多,投资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于是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将同步兴起,这会同时出现两种极端趋势,要嘛你的股票没人买,要嘛就是股价一飞冲天。将使产业整合伴随出现,上市公司的合纵连横必将风起云涌,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新的均衡,让大陆股市的体质走向健康。

金融开放 倒逼企业做强

另外,众所周知,大陆股市现在的投资人结构和90年代的台湾类似,大部分都是散户短期投资人,长期的机构投资人比例严重不足,不但让股市投资人与上市公司管理层追逐短期利益,更影响了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与体质优劣。

但随着市值管理的兴起以及机构投资人带来的投资理念变化,我相信大陆的上市公司会为了在资本市场筹集足够的运作资本,不得不改变公司经营的理念,专注于怎么把公司做强做大,这才是大陆政府今年大规模开放金融市场的背后真正动机

总而言之,你如果不想错过这个资本变局,你肯定需要有一定的产业Know-how,也需要聪明的战略思维。我相信你会看见的是:一方面大量公司上市,一方面股票市场迎来更多的产业整合,而在产业和资本的良性互动中,大陆有可能像台湾一样,孵化出一批更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这无论对产业、对资本,甚至对大陆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但它们如果不是你的朋友,就很可能会是你的敌人。

Covid-19带来了冲击,但也加强了大陆政府的急迫感及资本市场的提早改革。我不懂政治,但我知道资本无国界,加上看过台湾资本市场改革对产业发展的推波助澜。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在Covid-19的免费钞票区域竞合与大陆资本市场改革的欲罢不能之下,对岸正酝酿台湾再熟悉不过的资本大变局

作者简介 丁学文

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康乃尔大学财务金融硕士,历经海内外银行、资产管理及股权投资产业。现为金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总经理,专注于全球产业资本整合平台的搭建与投资,投资区域涵盖大陆、台湾、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目前旗下共管理7档产业投资基金,整合的产业投资人超过30家,涵盖整车供应链电池产业以及车联网等。已投资企业则在全球超过40家,管理总规模超过百亿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