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上海公报》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时社论

50年前2月21到28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森访问中国大陆,并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上海公报》,美中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森敲开了中国大门,促进中国融入世界,创造亚太区域的和平稳定,奠定美国赢得冷战、苏联解体的战略框架;美中《上海公报》也转变了台湾的命运,促使中华民国不得不面对外交困境,并推动政治改革。

一中内涵认知分歧

过去50年,在改革开放之下,中国大陆快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权;而台湾在创造经济奇迹后,同时发展为自由、民主体制。美国官员认为,能够摒除两岸的歧见与敌意,在和平稳定之下,促进大陆与台湾进步繁荣,而美国又能与两边维持友好关系,是美国当代外交的「成功典范」。

50年后的现在,美中关系已发展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昔日共同抗苏的「战略伙伴」已变为美国外交、安全、经济的最大挑战与威胁;两岸关系自从民进党再度执政后加剧恶化,台湾成为美国抗中代理人。美国的「一中政策」、中共的「一中原则」及台湾的中国概念,经过50年国际环境与两岸关系的淬炼及三方内部政治的变化,「一中」仍是两岸关系及美中关系的敏感问题,由于各方对一中内涵认知不同,经常陷于激烈的争执。

美国鹰派开始主张修正一中政策、废止《上海公报》,得到台湾部分人士热烈呼应,中共公开批判台湾「倚美谋独」、美国「以台制华」,扭曲、掏空一中原则,一中争议更激进、更白热化,也使台海成为美中军事冲突的热点。所幸,历经50年的大风大浪,即使美中关系处于最低潮,拜登总统仍坚持一中政策及不支持台独。

除了长期的历史背景,一中内涵也受现实地缘政治及各国实力消长的影响。拜登总统就任后就正式宣告,《上海公报》所开启的美国「接触政策」已经被「竞争」所取代。《上海公报》50周年期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必然影响美中关系,也将连动美中台三边关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主动致电大陆外长王毅,寻求中共在乌克兰事件采取超然立场,王毅必然掌握对两岸关系的主动权与主导权,美国将处于被动地位。因应变局,拜登政府有两个政策选项,结合全球民主盟邦及伙伴,拒阻专制体制,或加强与中国接触,拉拢北京。前者本身就是美国政府对付中俄的长期策略与目标,但在历经乌克兰危机中,美国与北约国家拒绝派兵驰援,他们的实力与威信受到怀疑。因此,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防止中共一面倒向俄国是最务实、可行的立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不可能挑衅中共最敏感的台湾问题。

放弃挑战一中红线

事实上,早在乌克兰危机前,许多美国学者专家就指出,北京还能继续容忍台湾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中共理解,无论现阶段如何困难,美国并未排除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因此,美国应继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以及维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也就是《上海公报》与建交公报的基本原则。

国际政治变幻莫测,去年美国国防部官员在国会作证指称台湾是美国保护「重大利益」的「重要节点」,就被解读为台湾前途并非由两岸解决,而是由美国决定。但乌克兰危机快速扭转走向,充分显示《上海公报》及一中界线俨然成为美中关系的「护栏」,过度偏离可能立即招致冲突的风险。

台湾在美中台三角关系中一向是最弱的一环,尼克森访问大陆签署《上海公报》,某种程度是背弃台湾。过去50年,台湾虽创造了经济与政治奇迹,但对外架构并未改变,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美国的支持固然坚若磐石,但企盼美台关系产生质变,美台恢复外交关系或美军公开协防是可望不可及的。

「台湾是下一个(乌克兰)」最近经常成为美国的新闻标题,或社群网站讨论的议题,在俄罗斯的全面武装攻击后,这已不再是危言耸听。台湾需自立自强,不能如乌克兰般唯一依赖美国保护,既然民进党执政,就要负起责任,从「蓝绿对话」开始建立新共识,并向大陆释放善意,以接触、和解作为两岸政策的指导方针,放弃挑战一中红线,这是回顾《上海公报》50周年一路走来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