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本土疫情延烧难止 国营事业撑得过吗?

经过检讨及分析流废标的原因,得出结论是这些采购案多具有一些共同特色,包括:一、连工带料的工程劳务采购案,二、工期不长、但需同时雇用大量劳务人力之采购案,三、该工程/工作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原物料。

在了解原因之后,程序上的一般做法,会函请需求的部门/单位向曾完工或有能力履约的厂商再次邀标。但是,邀标结果得到答案,不外乎以下两种:一、业者表示旗下师傅/工人手上都还有工作尚未完成(换句话说:无闲置的人力);二、原物料在飙涨,纵使得标也没有利润(意有所指:抱怨预算太低)。;运气好一点的承办同仁,会得到厂商的回复:「我们公司会再评估看看,如果有办法做,我们会一定会投标」。

然而,到了开标当日的开标议场时,依然常常听到开标主持人说:「本次采购案为第N次开标,因无任何厂商投标,开标主持人当场宣布…流标」,更令人意外的是,此类的公开招标采购案,投标厂商是没有特定的资格限制,但结果经常是从第一次到第七次的招标过程,皆无任何厂商有投标意愿。

上述情形往年并不常见,惟自去年第三季起,此种现象由罕见的个案变为常见的通案。细究其原因,不外乎和「缺工、缺料」脱离不了关系。缺料,相对比较不令人意外,乃因台湾的原物料大多仰赖进口,而且原物料又有景气之周期循环,因报价上涨而暂时缺料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缺料现象是暂时的,也许不敢期待原物料报价跌回起涨点,但时间久了,钢筋、水泥、原油等原物料终究是可以期待有跌价的时机。

令笔者较意外且担心的是缺料情况下又缺工,也许可以说是防疫措施暂缓移工引进;又或是因疫情造成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缺工现象;在「缺料又缺工」的情况下,许多关系到重大民生建设的工程劳务采购不仅没有厂商竞标、抢标等现象,甚至出现招标到第六次、第七次都还发人问津的惨况。

国营事业和一般民间企业不同的是,国营事业虽为独占事业,但背负民生及国防工业等因素,并依国营事业管理法第二条,以发展国家资本,促进经济建设,便利人民生活为目的,看似与公司赚钱与否似乎没什么关系,但该法第四条亦阐明国营事业应依照企业方式经营,以事业养事业,以事业发展事业,并力求有盈无亏,增加国库收入;换句话说,明知近期时机歹歹,此笔采购案将来也不一定会替公司带来盈余,但本于促进经济建设,便利人民生活的目的,此采购非执行不可,确实令公司的采购同仁从订定预算、邀标、订定底价、开标、议价到最后决标订定契约等,在心中增添不小的压力。

从去年第二季的本土疫情爆发,因「塞港、缺工、缺料」造成下半年大量的流标、废标,演变成采购案迟迟未能决标的「塞案」,导致众多工程(工作)面临停摆;近期第二波本土疫情再次大爆发,国营事业有了去年的教训,应提早做好准备,积极面对疫情暂时难止下该有的因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