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并购日本企业 究竟难在哪里?

近年来,台资企业频频向日资出手,2016年鸿海集团收购夏普66%股权。图/美联社

日本,作为一个领土狭小、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其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也就是非常依赖广阔的全球市场

2019年,与日本企业相关的并购案件数量较上年增加6.2%,达到4,088起,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大型企业频繁收购拥有独自技术的创新企业,对那些后继乏人中小企业的 「事业继承型」 收购也有所增加。据统计,以创新企业为对象的并购达到1,375起,占总数的三成以上。大型企业为了创设业务,不断地投资擅长于汽车自动驾驶、活用IT服务 「金融科技」 等下一代技术的企业。在中小企业缺少继承人的背景下,企业主人社长出售一定规模股份的情况也引人注目。

日本企业大规模开展海外并购,一是国内市场饱和,各企业纷纷透过兼并等方式,吸收开拓国际市场,将跨国经营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企业把吸收国外新技术作为兼并重点,几乎所有被兼并企业都拥有众多专利高端技术。三是一些大企业借助海外兼并实施企业结构调整,例如: 日立制作出资7,000亿日圆收购了瑞士大型机械公司ABB的配送电的案子,同时又将本公司内的车载导航业务出售给了法国企业,说明日立公司致力于在世界电力、机械市场上站稳脚跟。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日本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一些大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向国际先进技术和增长性的市场。

另一方面,日本广泛对外投资的同时,也给海外投资者创造了众多的企业并购机会

据日本中小企业厅统计,日本中小企业中超过70岁的经营者高达245万人。预计到2025年,日本因为无人继承导致企业废弃而产生的经济损失高达22兆日圆。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日本处于15-60岁的人口自1993年达到顶峰状态的8,040万人后一路下滑,如今仅剩6,850万人。照此趋势,预计2040年该资料将进一步减少2,600万人,至5,400万。这一现象意味着日本潜在劳动力水准的大幅下滑。

近年来,台资企业也频频向日资出手,2016年鸿海集团收购夏普66%股权,2017年协禧收购三菱电机企下子公司扩展日本散热风扇市场,2018年联电收购富士通晶圆厂,2019年华邦电集团收购松下半导体,同时又有鸿海集团收购东芝PC事业部,今年鸿海集团通过夏普收购NEC的商用显示器事业66%,成为全球第三大商用显示器供应商

然而机会往往与挑战并存,并购的成功,关键靠的是速度与弹性,组织虽庞大却也要能够精简灵活,追求达到绩效目标。一般日本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大于个人竞争力,对于市场的反应比较慢,强调「家」文化,组织的高阶管理层权利过于集中。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经常会造成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对双方的阻挠和破坏。

从日本的民族情结角度,倘若是品牌悠久的老店被外来的公司合并,一旦「改朝换代」,员工们必定人心惶惶 、士气低落, 进而影响生产,更甚者心萌退意,拥有关键技术工程师很容易被竞争者挖角,将来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也可能是个隐忧。因此如何防止优秀员工离职以及吸引好的人才加入,是并购成功的重中之重。

笔者建议有心并购日本企业的公司,应尽早找出成功并购的优先目标,透过正面积极的沟通,提振士气、稳住军心、维护雇主品牌及企业形象,尤其是尽早在人才议题上面取得先机,达成并购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