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什麼政策位階該高於大陸政策?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中)昨晚在南投竹山镇举行大型造势晚会,呼吁选民让民进党再赢一次。记者潘俊宏/摄影
外交部前部长钱复说:「大陆政策位阶高于外交政策」,意指两岸关系不好,中华民国国际空间将更受限。但两岸关系要好,重点只在大陆政策吗?有什么政策该先注意呢?
选举已到最后关头,无论谁当选,两岸关系都应该要往前走。但目前候选人们的相关政策,看不出备受内外政经势力挤压的两岸关系,其前进动能为何。执政的绿营候选人不把宪法作为解决两岸问题工具,似有重塑新秩序的胆识,但实际能否执行?选举语言听听就好。
而其派系长期关注两岸事务的大老,最近对万一赖清德当选后的两岸关系提出解方,仍是泛论期盼选后两岸领袖展现智慧格局,开启对话交流。在选前抗中调子拉这么高的前提下,可以想见赖不会成为那个有智慧格局者。至于对岸回应绿的选后动向,探索中共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说法,除了经济上的产业合作外,要深化两岸基层交流交往。看来如果绿营胜选,两岸官方冰封依旧,但或许会有绕过绿营政府的村里层级互动。
至于蓝营,已说要完成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立法、重启对话协商、ECFA平台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等等,整体策略似乎是要在当前民意风向下,逐步恢复马英九执政时期的交流景况。但马时期的两岸关系「好」,多数人恐怕没有感觉,否则现在蓝营就不会选那么辛苦。
综观马时期的大陆政策,社会风评前后不同,问题显然不在大陆政策本身,而是其他政策未能配套先行。那么,未来大陆政策要能顺利推动,新政府该有什么配套呢?或许可以从一则外媒报导开始谈。该报导引述称,1940年代的台湾人在文化方面被视为中国人,同时又自视为日本殖民地的臣民,而目前在台湾的各个世代,正对过去和未来凝聚出新观点。其论点多数不符事实,限于篇幅,仅指出三点:
一、虽经日本统治五十年,多数台人仍具中国认同,最简单的指标,是光复时欢迎国府的盛况。政府对台人的教育,只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二、此次大选如果真凝聚出跨世代观点,学者们就不用担心会选出少数总统了;三、绿色政府拆解中华民国认同,却无能建构一个新的、足以召唤人民保卫国家的认同,对认同政治的轻浮理解,正把台湾带向险境。
然而,该报导至少有一处说对了,就是课本被改过。从李登辉时代开始,把之前具包容性、符合宪法精神的国民教育课程,逐步改成台湾中国对立的台独教育。缺乏了包容性,让新世代对「中国」的理解,不比同年纪的日本、南韩或其他国家人民更深刻。这使得不论外在形势如何变化,如果说教育目的是让受教者有更多选择机会,台独教育显然限制了台湾人对过去及现状的理解,乃至于未来的想像力。
新政府上台后,显有必要对教育政策改弦更张,否则对大陆政策的理解与想像力皆无法产生。必须指出的是,或有似是而非观点认为,包容性教育可能会混淆国家认同。此说罔顾两蒋时期就是如此教育,而现行共谍案与对岸台青样板,也不乏接受对立教育的世代,政府对相关案例掌握最多资料,却放任偏见在国人内部制造分裂,并不明智。
此外,仅顾及教育政策,仍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积极的追求均富政策。教育是长期过程,独派夸大台湾光复初期的教育威力有政治目的,并不可取,两岸交流在短期内就要扩大获利基础,让更多人参与,否则模式一旦固化为利益集团垄断,日后再有心改也是事倍功半。
从我方回应最近中共一连串对台或企业经济压力可知,大厂有政府重视、消息灵通,具讨价还价实力,也早就做好避险准备,真正需要政府关心的,是面临转型压力的中小企业,更包括早就在尝试适应大陆内需市场,正在大陆城市青创基地、乡村里搞乡建乡创产业链的年轻人。他们的成功故事,比任何政策宣传更有说服力。
总之,中断多年后的两岸交流,必须要开展新局。对立无法解决问题,恢复旧日交流方式也不能获取多数人支持。政府就算顾虑民意与贸易战风向,不鼓吹西进,但至少该透过教育,让人民理解政府为什么这样经营两岸关系的苦心,并扩大交流获利队伍。建构如此基础的大陆政策,才有利于营造好的两岸关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