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TPASS是政客收買選票的爛政策

交通部去年起推动TPASS通勤月票,截至今年7月已满周年。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财政学的第一堂课,或是其他介绍财政学的座谈与演讲,面对台下的学生与听众,我试着说服大家的是,财政学不是空泛的理论或与现实脱节的模型;数学符号、方程式与复杂的图形,都在述说着生活中,个人与公共部门的连结、牵绊或纠葛。

财政学是思索与讨论个人日常生活中,与政府部门相关议题的一门学问。以下借着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两个片段,谈谈TPASS通勤月票政策。

其一,某日某场合与某财政部高层长官同台,等待开场的闲聊间,话题转到通勤月票政策,长官表示,TPASS的效果很好,很多财政部同仁从基隆或桃园来上班,每个月交通费省下了一大笔;台北与北区国税局,也有不少第一线税务员受惠。

其二,周末,太太见我又抱头伏案,为了每周的稿件,而与键盘和萤幕厮杀;一时间好奇问我在写什么,回答:「TPASS通勤月票…」,话都还没说完,太太随即劝我打消念头,因为她一直是通勤月票的忠实使用者,觉得这么便宜的月票真的很好用,我又没有使用月票不懂,不应该妄加非议。

其实,不论是在财政部、台北与北区国税局上班的公务员,又或笔者太太的情形,正说明了TPASS通勤月票政策的不当。

TPASS通勤月票政策,原为两年前九合一大选,民进党与国民党两党,北北基桃市长候选人政见交锋之所在,为了选举造势的成分居多,并没有审慎的规画。让人跌破眼镜的是,通勤月票政策竟然在选战落幕后,发展成全国性政策。

交通部搭总经费三千八百亿元之「疫后特别预算」的顺风车,提出两百亿元的通勤月票方案。根据交通部路政司规画简报,政策目的在:一、「提升公共运输运量」;二、「减轻通勤负担」;但在既没有进行成本效益评估、也没有建立任何关键绩效指标的情形下,决策的政治考虑凌驾专业。

就提升公共运输运量而言,不论是上述的公务员们或笔者太太,本来就会使用公共运输通勤,政府如何再以补贴的方式,「创造」出另外使用公共运输通勤的诱因来提升运量?难不成因为有廉价通勤月票,所以周六、日狂加班?无法造成行为模式改变的补贴,是资源错误的配置与浪费,有害经济效率,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就减轻通勤负担而言,文中所言若干人等,没有补贴的票价并非负担不起,政府资源应优先考虑重分配给经济弱势族群,「使用通勤月票」并不等于「经济弱势」,恣意撒币补贴所有月票使用者,反而有害社会分配公平。

因此,从财政学的规范面看问题,TPASS通勤月票政策,既不效率、亦不公平,是一个不该被极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的政府所考虑之政策。既然如此,该如何看待交通部的决定?甚至不断对外表示,要争取将TPASS通勤月票补贴「常态化」;言下之意,在「烧完」了两百亿元来自特别预算的经费后,要行政院每年继续给九十亿元起跳的预算。

在财政学的实证面,公共选择理论有一说,官僚体系以极大化机关部门的预算为目标,以增加其权力、声望和影响力,被称之为「预算极大化假说」(Budget Maximization Hypothesis),由经济学家威廉.尼斯坎南(William Niskanen)所提出。又,许多理论与证据也指出,政党与政客会透过增加公共支出或提供特定福利来「收买选票」(vote buying),以吸引选民的支持。

按此,TPASS通勤月票政策,不正是这么一个可以扩增官僚预算,又可以拿来收买民心的策略。只要让民众少付几个车票钱,众人额手称庆、善颂善祷,自然会有选票支持;所谓政策目标,不过就是宣传与包装,倘若还认真去评估政策效果,无疑是庸人自扰。

前交通部长王国材,任内对于推对TPASS通勤月票政策不遗余力,此刻正处于中华邮政董事长「候任」的状态中;曾经感叹表示:「交通部很多事情被骂,只有TPASS月票政策都是被称赞。」此语道尽时下百官心态—不做「应该做」的决策,做「会被称赞」的决策!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