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绘画找到立足点 梁崴以创作传递正能量
梁崴自幼以眼睛写生,创作多关注风景山水,面向多元。(郑任南摄)
「清晨4、5点一个人走在山路,在四周的一片漆黑中,转身只见360度动画般的山水画,下着雨,山烟飘邈。」就在这样的山中即景中,梁崴潸然泪下,她突然体悟到周遭的黑暗,如龙卷风般翻扰的一切,都因她有着立足点而不会动摇,而她的立足点,是手中的画笔。
自幼并没有受过正统的美术训练,梁崴笑称小时候离艺术最近的距离,是小学三年级时画了一只蝴蝶在教室的公布栏上,而后的学生生涯,都在升学和帮母亲打零工中度过。直到27岁她因缘际会走入敦煌艺术中心,面试时在几幅画作前,她选了一张自己喜爱的作品凭着直觉赏析,敦煌创办人洪平涛听完只说:「我等妳很久了!」那一刻,梁崴也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画布也等在那儿很久了。
27岁才首次拾画笔,当时的她体验了几乎是「呕吐式」的创作状态,「当时几乎是被灵感淹没」拚命创作的她,仿佛把累积了多年的思考、阅读、灵感全然渲泄。但一开始梁崴的创作并未受童年在农村放眼风景的影响,而是创作了一系列的瓶花,「第一幅画是水仙」而且并不是从写生而得,她坦言「对写生没有感动,可能从小就以眼睛在写生了!」她以瓶花作为自画像,瓶身如女体,花如容颜,但也有总被捆绑于一处的束缚。
在她的瓶花系列大受好评甚至有拍卖公司相中的同时,她却毅然发现那已不是她的感动所在,毅然放下瓶花创作而投入风景、山水、抽象等系列创作,在经历婚姻、育儿等阶段,重拾画笔的她以创作面对自己生命的选择,「创作永远是在感受现在或上一刻,哪一个更真实。」
对梁崴而言,创作是她面对、接受、疗愈自我的过程,除了油画,她在41岁时开始写诗,曾在4个小时内写完21首,对她而言创作必须承受孤寂,但也带来自我表达的无限可能。过去与人甚少交游的她,2017年赴北京打开与艺术圈友人的交流之门,她直言「像是戴上了氧气筒」让她更深切地从创作中了解自己。
对梁崴而言,生活的困顿,生命中的各种不被理解,都在自己找到对的立足点后,成为穿过雾霾的过程,她也希望透过画作为观者传递正能量,「最大的贫穷其实是来自于恐惧,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欣赏和接受生命,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别让自己的抱怨成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