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学童化身小小农夫 在最贵黄金稻田插秧
台中市惠文国小、惠来国小的学童卷起裤管,下田来插秧。(卢金足摄)
都市丛林出现绿油油的秧苗稻田,惠文国小、惠来国小的小朋友,走出教室到田里上一堂食农教育课程。(卢金足摄)
联聚将在稻田中央两个货柜屋空间,规画稻米相关的微型展览,谈讨人、植物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卢金足摄)
台中市西屯区惠文国小、惠来国小,两百多名学童30日化身小小农夫,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新市政中心卷起裤管下田插秧体验春耕乐趣,小朋友戴斗笠下田插秧,青年农夫教导插秧撇步,今日种的越光米七月可收成,因应缺水时期,引用工地的地下水灌溉,收割后预计可获两百公斤白米,将分送给插秧的小朋友,体验流汗耕耘,欢呼收割的结果。
「土好软哦!」小朋友下田后惊呼声四起,很多小朋友高兴的插秧又怕深双脚陷在稻田里,青年农夫教导怎么插秧,还让小朋友一起坐上耕耘机,小朋友亲自感受,每一口饭每一粒米是曲农夫辛苦稻作耕耘而来。
都市丛林出现绿油油的秧苗稻田,惠文国小、惠来国小的小朋友,走出教室到田里上一堂食农教育课程,感受泥土的气味,体验白米饭从农地到餐桌的历程。
惠来里里长廖庆麟表示,七期还没重划之前都是农地,联聚文教基金会主办稻田耕作,让小朋友体验种田的农夫辛苦,当时七期都是村庄,道路只有五、六米宽,现在成为台中市最繁华的地区,也是政商重镇,人口版图移转,西屯区见证台中市的发展,从原来的蛋白区升级为蛋黄区。
联聚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王于娟表示,联聚预计在年底开发的建案「联聚方瑞」,将1019坪土地,开放给国小学童来插殃,还有青年农夫团队教导插秧实作,提醒小朋友在田里插秧的撇步,脚尖要朝下,才不会陷入松软的田地,也能了解粒粒皆辛苦的白米,每一天吃的米,传承千年来老祖宗耕作的智慧。
王于娟说,越光米三个月就可以收割,稻米要分装送给小小农夫,大部分基地在动工前都会设置围篱隔绝工地,联聚希望让闲置期的基地,有更温暖、友善邻里的可能。
联聚文教基金会发起城市稻田计划,当联聚邀请周边学校,一起参与稻田认养的时候,很快就获得支持。学校老师指出,在校内本来就会做相关的食农教育推广,受限于校园空间,较难让孩子们有完整的体验,活动前先请稻作专家到学校讲解稻米的生长知识,许多孩子在下田之前
,提到害怕黑黑的泥土或是昆虫,实际下田参与后都玩得很开心,都市小孩有机会与土地接触,有助于孩子尊重大自然与食物。
联聚文教基金会观察到工程期间,如果善加规划,许多资源可以有再利用的可能,例如动工前闲置的基地,转变为校园外的食农教育教室,让孩子每天上下课的路上,都能亲自到稻田里,感受秧苗的变化,而开放的田地田埂,也能成为友善行人的散步场域。
联聚也将在稻田中央的两个货柜屋空间,规划稻米相关的微型展览,谈讨人、植物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并将结合孩子的创作,预计于五月中下旬对外开放。
联聚每一栋建筑作品动工之前,联聚创办人江韦仑都会放入一株汉代的古稻穗,这些古稻穗出土于长城玉门关下,距今有两千年历史,联聚一直以保护古董的设备珍藏;长城为千年地标,以稻草为钢筋,糯米为泥土,却能历经岁月考验,因此放入古稻穗,象征联聚团队期许能盖出传承千年的建筑,为住户祈求圆满平安,此外「头垂得越低,稻穗越丰实」的稻米精神,呼应联聚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