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塑化剂、毒淀粉 重创政府公信力

2013年爆发毒淀粉事件,对台湾社会带来重大冲击。图为毒淀粉制造厂商「茂利淀粉」,因积欠营业税罚款,遭行政执行署封厂区设备及资产。(台南分署提供)

苏丹红辣椒粉风波引发轩然大波,不少民众联想到过去国内也曾爆发几次重大食安危机,包括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2013年的毒淀粉事件,都对台湾社会带来重大冲击,不仅重创食品业者信誉,政府公信力更大打折扣。食安专家表示「消费者是无辜的」,以这次苏丹红辣椒粉事件而言,对于边境查到有疑虑的食品,应更有效提升抽验比率,显示政府的反应还有加强空间。

2011年国内爆发塑化剂事件。当时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现食药署)在查缉违法药品时,意外检出食品含有塑化剂,追查发现,上游原料供应商在合法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以工业用塑化剂取代棕榈油,不仅保存期限更长,稀释饮品的份量也更大,当时有不少制造商纷纷效法「秘方」,除了饮品外,保健食品、糕点面包等品项也都遭到污染。

这起事件凸显当时《食安法》不足之处。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特聘教授谢昌卫表示,当时没有人想到会将塑化剂加进食品,业者更不知道要检验塑化剂,且当时没有食品流向管理,难以掌握受影响的产品,因此后来催生食品追溯追踪系统,有助于掌握流向。

谢昌卫认为,这次苏丹红辣椒粉事件,政府风险管理动作慢了一些,边境控管应可更有效提升查验比率,且3月5日才汇整公布违规业者和受影响产品,动作如果再早一点、透明一点,可减少更多民众担忧。

阳明交通大学食安所荣誉教授刘宗荣说,辣椒粉通常当作调味料,摄取量低,即便误食也不必太过担心,但最重要的是尽速下架,并且加严把关边境,将问题产品杜绝于境外。

谢昌卫也认为,苏丹红添加在食品中对健康危害相对低,但没有人愿把「非食品」吃到肚子里,因此现在最大重点是如何尽快回收下架,而如何做得更快、更好,是值得持续精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