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妇爱登山却陷入「力弱」风险 专家示警:下一步就是肌少症

高龄族群平时可借由「活力乐肌3招」,包括坐姿屈膝擡腿、站立擡腿、深蹲,改善力弱风险,避免走向肌少症和失能。(王家瑜摄)

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导致慢性疾病和死亡风险上升。专家指出,透过早期发现「力弱症」,可避免走向肌少症、延缓失能。64岁李女士是登山爱好者,但才走10分钟登山步道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检查发现有力弱风险,在8周的运动介入后,成功挑战5.2公里的司马库斯神木步道。

台塑企业暨王詹样公益信托与台湾流行病学学会共推「科技导入及人工智慧应用于国人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王家瑜摄)

台塑企业暨王詹样公益信托与台湾流行病学学会共推「科技导入及人工智慧应用于国人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总计划主持人、国卫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长邱弘毅指出,台湾将在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也就是老年人口占比大于20%,到了2060年更推估老年人口会超过40%,时间很紧迫,希望透过健康促进,帮助长者预防疾病。

肌少症是近年讨论度高的高龄常见疾病。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暨长期照护学系副教授林立峰指出,肌少症患者未来罹患失智症的机率变高,肌少症也和骨松有相关性,一旦跌倒可能骨折、卧床,导致死亡率提高。

最近一次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小组(AWGS)会议上,增列「疑似肌少症」筛检标准,也就是「力弱症」。林立峰说明,力弱症相当于肌少症的前期,定义是拥有正常肌肉量,但肌力或肌肉功能不足。根据AWGS修订的诊断标准,男性手握力小于28公斤、女性小于18公斤,或是6公尺步行速度低于1.0公尺/秒,但男性肌肉量仍大于7公斤/平方公尺、女性大于5.7公斤/平方公尺,即符合力弱症标准。

研究显示,平均每年会有62%老年人从肌肉健全状态进展为力弱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将进展到下一阶段肌少症。林立峰指出,研究显示,力弱症患者比肌少症患者有较高的体脂率、较粗的腰围,容易导致新陈代谢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

64岁李女士平时有登山习惯,但每走10分钟的登山步道就得停下来休息,原以为是年纪渐长、体力大不如前,经检验才发现是力弱症作祟。在为期8周的运动介入后,有效改善力弱症状,6公尺步行速度从0.93提升到1.04公尺/秒,时隔4年重新挑战司马库斯神木登山步道,原本只能走到2.3公里处的樱花园,现在可以走完5.2公里,半天时间就抵达终点神木区。

林立峰建议,高龄族群应保持肌力训练并加强重量训练,帮助预防力弱,平时可借由「活力乐肌3招」,包括坐姿屈膝擡腿、站立擡腿、深蹲,一组左右脚各做8次,建议做3到4组。计划成果显示,年长者腰围、下肢肌力和平衡在2个月运动介入后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