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非肌少症!一表秒懂差异 注意眼睛2大警讯症状

▲一张表速懂重症肌无力与肌少症的差异。(图/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提供)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乍听可能会误以为和「肌少症」类似,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指出,两者的病因、肌力情况与影响范围都不同,学会特别整理一张表让民众了解其中差异;另也提醒,由于重症肌无力初期多影响眼睛肌肉,一旦有出现大小眼、复视等眼睛2大警讯,应该咨询神经内科医师。

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神经科顾问医师、教授邱浩彰说明,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干癣等疾病相同,都是因为免疫系统不当攻击正常器官所导致。重症肌无力病人的免疫系统错误产生抗体,占据而且攻击接收神经传导物质的位置,肌肉接收讯息减少,收缩活动也就跟着减少。

「重症肌无力」与「肌少症」有关系吗?邱浩彰分析,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龄增长或活动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发于老年人;重症肌无力则是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的疾病,会影响全身肌肉,且依发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邱浩彰教授说明,莫名大小眼与复视可能是重症肌无力的前兆,应尽速到神经内科就诊。(图/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提供)

邱浩彰指出,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主要影响眼睛肌肉,9成病友会出现明显的眼皮下垂、大小眼、复视或视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状。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时肌肉力量正常、活动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断电,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虽然休息或睡眠后能够改善,但「充电量」往往不到满电量的20%,甚至只有5-10%。

也因此,门诊曾有不少重症肌无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优先寻求眼科与医美诊所的协助,甚至接受提眼睑肌手术,但一阵子后复发才惊觉有异。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咽困难求诊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查无病因;因四肢无力求助骨科或复健科,勤做运动,病症依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常被误会为「装病」或「偷懒」。

由于症状反反复复,加上疾病认知不足,国外研究显示,重症肌无力病友从发病到正确诊断,平均需历经4.8年、3位医师的诊断,其中第一次就医被错误诊断的机率高达5成。民众若莫名出现眼皮下垂、大小眼、复视等眼睛症状,应尽快咨询神经科,及早确诊与治疗。

▲随生物制剂的进展,重症肌无力不再是绝症。右起为义大利Francesco Saccà教授、叶建宏理事长、邱浩彰教授、病友梁采葳与家人。(图/记者洪巧蓝摄)

重症肌无力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20-30岁以女性为主,50岁以上则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1:1.8。在台湾,平均每十万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无力,现在领有重大伤病卡者约6千人。

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理事长叶建宏表示,过去医疗认识与资源有限,重症肌无力被视为绝症,许多病友因严重的呼吸肌无力、造成呼吸困难而致死。然而,台湾自李镇源教授的蛇毒研究、邱浩彰教授30多年对于肌无力医疗与病友支持服务的建构与奉献,大多数病友的病况已获得稳定控制。

叶建宏指出,随着生物制剂的研发,未来重症肌无力将迈向个人化精准治疗的新时代,有望帮助顽固型重症肌无力病友稳控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