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前先防力弱症! 日常3征兆是警讯
在肌少症发生前会先出现「力弱症」,可以透过3方式评估,日常生活也能自我评估,及早发现力弱症,能有效预防肌少症发生。(示意图/Shutterstock)
上了年纪的你,最近有没有出现毛巾拧不干、罐头瓶盖转不开的情况?小心「力弱症」上身!台湾步入高龄社会,肌少症是老年人常有的健康问题。在肌少症发生前会先出现「力弱症」,可以透过3方式评估,日常生活也能自我评估,及早发现力弱症,能有效预防肌少症发生。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邱弘毅表示,肌少对高龄族群健康危害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肌少症正式认定为一项疾病。研究显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从肌肉健全状态进展为力弱症(Dynapenia)」,其中又有10%老年人会从力弱症进展到肌少症(Sarcopenia)。台湾将在202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大于20%,慎防高龄族群力弱肌少是重要议题。
肌少症广为人知,什么是力弱症?
●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 肌少症发生前力弱症先登场
「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暨长期照护学系副教授林立峰指出,如同冷气长期使用,但因冷媒流失,导致吹不出冷风,「肌少症的前期就是力弱症。」
邱弘毅表示,台湾流行病学学会以为人熟知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为例,提出「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当肌肉力量开始下降,会造成长者走路姿势改变及平衡发生问题,很容易摔倒,严重的话导致失能卧床。
台北市立大学运动科学研究所教授蔡秀纯表示,力弱症的肌肉力量下降,与神经或肌肉疾病所导致的肌肉力量流失不同,力弱症特别指与年老相关的肌力流失,会导致老年人身体功能受限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力弱≠衰弱 力弱是肌力下降 老人衰弱是身体整体功能衰退
力弱与衰弱也不同。国健署指出,老人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个状态,是身体整体功能逐渐衰退的症候群,衰弱有6大危险讯号:
1、胃口不好、体重减轻
2、疲倦无力、提不起精神
3、走路变慢、容易跌倒
4、出门次数减少、活动量减少
5、记忆力变差、心情变差
6、生活自理变差、需他人协助
如何知道自己或家人是不是正面临老人衰弱,有简单的筛检方式:
●去年一年,在未曾刻意减重下,体重减轻3公斤或5%以上
●在不用支撑的情况下,无法连续从椅子站起来5次
●最近常感到对事情提不起劲
符合1项可能是衰弱前期,符合2项以上则为衰弱。
●力弱症怎么评估? 拧不开毛巾、转不开罐头 都是警讯
2010年,以欧盟老年医学会为主体成立的「欧洲高龄肌少症工作小组」正式定义肌少症诊断方式。考量人种差异,2014年,由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大陆等亚洲高龄医学学者组成的「亚洲肌少症工作小组」,以欧洲的诊断方式为基础,修正亚洲的诊断基准,成为亚洲推动肌少症研究与诊断的标准。
林立峰表示,由高龄医学权威陈亮恭医师带领的亚洲肌少症工作小组在最近一次(2019年)工作小组会议上除修订肌少症诊断数据之外,还增列「疑似肌少症」、也就是力弱症的筛检标准,带动国际医界对于力弱症的关注及讨论,因为这是老年疾病的前期指标之一,「力弱症是肌少症的前期,」长者一旦开始力弱又未改善,下一步将进展到肌少症。
力弱症如何评估?林立峰说,可由手握力和步行速度来判断,一项未达标即算力弱:
●测手握力:使用握力器量测,男性小于28公斤,女性小于18公斤,可能力弱症。
●测步行速度:当6公尺步行速度低于1公尺/秒,也就是每秒走不到1公尺,即可能有力弱症。健康成年人走路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1~1.5公尺,上了年纪略慢,但至少要能每秒走1公尺。
林立峰说,握力必须以握力器量测,但握力器并非人人家中都有,可从日常生活中来观察,如果上了年纪慢慢出现用拧不干毛巾、转不开罐头瓶盖、或身体没异常状况但走路变慢了,都可能是力弱症的征兆。
力弱症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力下降,民众如何知道自己的肌肉量是否正常?林立峰说,医院或健检中心常用的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可测肌肉量,如果不想跑医院,可用坊间常见的利用生物电阻法(BIA)分析身体组成的仪器来量测肌肉量,其计算方式是四肢骨骼肌重量除以身高(公尺)平方,男性大于7,女性大于5.7,表示肌肉量正常,反之表示肌肉量过低。
●55岁以上就有力弱风险 20年身材不变未必是好事
林立峰说,55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力弱症高风险族群,即使有运动习惯,也不能确保不发生力弱症。他参与一项以亚健康中高龄为对象的社区健康促进研究计划,计划前期特别抽测有登山习惯者,发现10人有6人出现力弱风险,而收案对象中,64岁的李女士是资深登山族,原本爬郊山都没问题,但随着年纪增长,竟然每走10分钟登山步道便需休息一次,李女士以为是年纪因素让体力大不如前,没想到竟然是力弱症导致。
另外,他表示,相较于身形瘦弱的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有较高的体脂率、较粗的腰围,然而研究指出,腹部肥胖的力弱症患者,体重较重但肌肉力量及功能退步,让日常活动功能恶化更快,行走速度下降也更快,跌倒时也增加骨折的风险。
但20年身材如一日也未必是好事,林立峰本身是物理治疗师,临床上看过一名因酸痛到复健科就诊复健的女患者,非常自得她身材20年都未改变,至今还穿得下年轻时量身订作的旗袍。「苗条身材下其实隐藏着危机,」林立峰说,年纪大但肌肉开始萎缩,所以身形不变,可是体脂率增加了,也就是说脂肪占据了肌肉的空间,肌肉力量当然下降,这是大龄者要注意的风险。
邱弘毅说,人在50岁以后,每年肌肉量下降1~2%,肌肉力量下降更快,可达1.5~5%,已经从力弱症发展至肌少症的患者,肌肉质量要恢复到正常表现难度高。肌少症目前并无有效药物治疗,仅能以运动及饮食来介入,因此及早发现力弱、逆转力弱很重要。
●居家运动 3招翻转力弱症
运动是最有效逆转力弱、避免「力弱→肌少→失能」三部曲发生的方法。蔡秀纯说,肌肉多也不一定有力,在肌肉量还正常时经过运动训练如重训,可提升肌肉力量。
林立峰在研究计划中以「活力乐肌3招」作为收案对象的居家运动,第一梯次邀53名长者测试,经过8周运动,下肢肌力及平衡力显著提升,整体腰围前测83.2 公分,8周后下降至81 公分,腰围是力弱症高度关联因子,腰围下降也有助改善力弱状况。
前述的李女士在持续8周的运动训练后,大幅改善力弱症状,再次挑战走全程5.2公里的司马库斯神木登山步道,4年前她走2.3公里即走不动,二次挑战花半天时间到达终点神木区,还能轻松折返。
活力乐肌3招这样做,一开始建议以8次为1组,每次训练做3~4组,熟练后每组次数可提高至10、12、15次:
1、坐姿屈膝擡腿:训练股四头肌。
2、站立擡腿:训练臀中肌与臀大肌。
3、深蹲:主要训练股四头肌,也会训练到臀大肌、大腿前后侧肌群,以及小腿的腓肠肌。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