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机藏进内衣,这样的作弊太小儿科了
1,
事情是这样的,6月7日数学考场上,某考生将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上,更离奇的是上传的试卷上居然还有考生吴某某的姓名。
就这样,这位懂得利用科技的考生被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取消了高考资格,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
事发后,引发舆论哗然!大家都好奇这位吴某某,是怎么把手机带入考场的呢?以及,不是会屏蔽信号么,为什么还能上传成功。也有网友笑称,这算是吴某某自投罗网。
随着官方通报,我们知道了吴某某将手机藏在薄内衣中带入考场,而监考人员存在入场安检和监考失职问题,至于为什么有信号或者是否存在团体作弊行为,还要等近一步调查。
2,
不过,该考生采用的将吴某某藏入内衣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我曾在书中看到的古代科举作弊的方法。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学子入仕的核心方法,通过科举考试能改变个人、全家乃至全族的命运,多少寒门子弟通过这条路走向社会上层。
也因如此,古代朝廷不仅对科举中舞弊的行为十分痛恨,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机制,一旦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被发现,杀你没商量,最极端措施是腰斩,连因科举作弊受到牵连的官员都会罢官流放。
然而被处死的风险依旧挡不住人的邪念,总有人铤而走险,为了可以获得好成绩,这些学子们的作弊方法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最简单就是怀藏,就是和吴某某一样,就是把参考资料藏在身上或者物品里带入考场,俗称带小抄。
以前科举一考好几天,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了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
现收藏于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四书典仓》,分为上、下两册,每册长7.5厘米,宽6厘米,厚约0.7厘米。书册内容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的主要内容,共计11万余字,写字用的是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
据宁波教育图书馆主编胡审严说,这种书不见得是给那些不学无术的考生用的,更多是给那些熟悉“四书”内容,只因为临场紧张而一时忘词的考生提醒用的。
说实话,用这种作弊手段,你眼神不好你抄都不知道怎么抄。
3,
前面说的还都是小儿科的,真正的高手还在后面。
有一些化学高手,利用银盐遇热会变黑的现象,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进入考场后,点蜡烛用火一烤,文字就显现出来了。
比银盐更高端的是用乌贼汁作弊,将需要夹带的内容用乌贼汁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据说乌贼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
想想,这么有才华的考生,别考科举了,去边关搞情报工作不更好嘛。
还可以场外救助,考生平时训练飞鸽传信,考试时,家人把鸽子放进考场,让考生把试题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回家,然后聘请若干写作高手,写好文章,再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进考场。
可以说,吴某某作弊的方法就是借鉴了怀藏和飞鸽传书,只可惜收到消息的不是家人,导致了作弊失败。
这些高科技都是大户人家才可以完成的,那没钱没势力的考生在遇到搜身时怎么作弊,只能将小抄塞入肛门,躲避搜身了。
你别不信,《古今谭概》中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名考生用防水的油纸做成小抄,卷紧了用细线绑着头,塞在了自己的肛门里,但还是没躲过检查人员的搜查,被人拉着细线,把小抄拽了出来。
4,
当然,以上的这些和以下的比起来只是小儿科,以下我要讲的才是作弊的高端手法。
乡试和会试可以买通主考官得知考题,但殿试是皇帝出题,别人无从知晓,你不能买通皇帝吧。但即便这么难,还是有人能挑战极限。
简单的可以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从废纸堆里分析出题目。而高手中的高手,比如和珅,他就能从皇帝在读什么书,出题期间跟别人谈过什么话题,就能猜出题目。
那没有能力接触主考官,只能接触监考人员的考生呢,可以通过换卷或者替考来完成作弊,
换卷就是考试时随意答题,交卷后,早已经买通好的书吏,会将优秀考生的卷首裁割替换成作弊者。当然,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风险,毕竟被换卷学生如果有一定势力,你的作弊方法太容易被查出来了。
相比之下,替考就安全多了。古代没有身份鉴别系统,准考证也没有照片,只有生理特征的抽象描述,由此给替考留下了空间。所以,古代科举案件一直多发。
甚至,连鲁迅的爷爷周福清也有科举作弊的行为,光绪年间,周福清参加浙江的乡试,他本想收买考官,却没能成功。好在周福清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投案自首,同时,在作弊过程中没有影响到他人,因此,官府考虑从轻发落,只是判处他秋后处决。
但是,因为周福清案的影响,鲁迅的父亲被剥夺了终生应试资格,这也使得他们的家族渐渐衰落。但其长孙鲁迅也因此认识了个道理:中国人需要医治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于是弃医学文。
5,
其实,科举考试最犀利的作弊,不是考生采用了什么手段,而是主考官们为了利益,自上而下的作弊。
朝堂之上的官员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往往会授意主考官甚至亲自担任主考官在科举考试中选拔同窗、同乡进入朝堂为官。
有人问科举考试的阅卷不是会封住姓名么,怎么能正好选中自己人呢?很简单,古代考生水平,地域性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极大,而不同的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文笔差距同样也大。所以,只需要看文风就知道考生是哪一派了。
这种差异曾经引发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录取的全为南方学子,集体落榜的北方学子联名上疏,告考官同时也是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南方学子。
朱元璋命人严查此事,增补北方学子。然而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的是,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皆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以考生水平判断,北方学子不配入仕。
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最后,朱元璋为了平息事端,将主考官刘三吾流放,副主考张信凌迟处死,又单独对北方仕子开科取士,形成“南北榜”。
6,
科举考试是国之根本,科举既可以成为一些人扩大利益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打击别人的工具。
唐伯虎我们都知道是个才子,但他一生没有做官,原因就是被认为科举作弊。
明弘治十三年,科举主考官为程敏政,其才华横溢,出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惟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脱口而出:“此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
一言惊起千波浪,会试刚结束,便蜚语满城,说徐经通过贿赂提前知道了考题。为了平息舆论,锦衣卫便介入,唐伯虎身边的同学因为嫉妒他,向锦衣卫告发,说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而唐伯虎也曾用一个金币求程敏政写文章。
最终,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被罢官还家,抑郁而亡,唐伯虎和徐经被安排成小吏。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唐伯虎觉得耻辱不愿做官,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在那个残酷的年代,科举舞弊还能保住性命,你不禁猜测,也许这一切都是针对程敏政的行为,而唐伯虎成为了牺牲品。
7,
其实高考也曾出过一次作弊事件,波及了百万考生。
2003年6月5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一位叫杨博的高三学生,因为高考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想考上好学校的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偷高考试卷。凌晨2点,杨博潜入当地县教育局,切断保密室报警器电源后翻窗进入保密室,盗出高考试卷一份后逃逸。
高考试卷丢失一事惊动了县、省、教育部、国务院,省公安厅、教育部、公安部等大量办案人员乘坐专机来到南部县,多名省部级领导亲自坐镇。中国最著名的刑侦专家、一流的痕迹专家悉数到场,侦查力度之大极其罕见。
当年的高考也紧急启用备用卷,不少考生反应备用卷的题型完全和竞赛题不相上下,导致03年全国卷的数学平均分值不到50分,大批考生复读。
而始作俑者杨博在当年高考中,考取了515分,超出本科线50多分。因为是启用的备用卷,也就是说杨博盗窃的试卷并没有派上用场,其实他是具有考上本科的实力的。
但最终,在多名专家的联手下,杨博归案,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当地教育等相关部门多位领导被判刑和处分,杨博和百万考生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8,
其实,不管是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作弊都是一件大事,一件严重到足以影响人一生的事。因为选拔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大事,在这样一个人才上升通道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动摇整个国家。
国家对高考作弊0容忍,已经出现多次高考作弊被查出后取消学籍,并追究法律责任,已毕业生也要取消学位。所以,你选择了作弊,就等于选择了在担惊受怕中度过这一生。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切莫把心思用在歪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