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当推手 400年昆曲焕发青春

白先勇(左)为青春版《牡丹亭》特别邀请张继青收徒指导。(联合文学提供)

悠悠400年历史的昆曲一度式微甚至被视为濒临消亡,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然登场20年,走遍两岸更登上国际,演出400余场。台大名誉教授王安祈形容,昆曲在这20年,俨然如汤显祖写给男主角柳梦梅的词,从「风月暗消磨」走到「春光有路暗擡头」甚至更进一步「惊春谁似我」。这幕后的推手,正是自许为「昆曲终身志工」的作家白先勇。

曾感慨「元曲现在已经不能言不能唱了,宋词也不能唱了,我们变成一个没有声音的民族。」发愿要将昆曲的美丽与哀愁,再现于当代舞台,白先勇虽自谦「自己不是昆曲中人,本来轮不到我做」,20年来度过重重关卡,他认为是心中的「不服」触动了每个参与者的隐痛:「千年灿烂传统怎么就衰弱了?如果400年历史的《牡丹亭》在21世纪的舞台上还能重放光芒,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也有机会和现代舞台接轨,焕发新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抗战胜利后演出的〈游园惊梦〉,让9岁的白先勇昆曲梦始于此;1966年他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当讲师,边写小说〈游园惊梦〉边听梅兰芳的唱片;1982年〈游园惊梦〉改编成舞台剧,是中国话剧史上首次把昆曲溶入话剧在舞台上演出;2000年白先勇心脏病发命悬一线,康复后自觉上天留人,悬念的竟是昆曲复兴大业未竟。担任青春版《牡丹亭》剧本整理的台大中文系荣休教授张淑香忆及这段故事的起点有感「昆曲让白先勇活回来了,他病里回生,是不是会像杜丽娘还魂一样,登高一呼,向世人证验他昆曲之爱的宏愿呢?」

筹划1年多,把20年的历史都收进《牡丹花开20年》一书,重1.6公斤、847页、60万字、80位撰稿者、200多张照片的厚重分量,白先勇认为收的是天命,存的是敬畏之情,每一道关卡都是靠着众志成城的善意克服,包括邀请浙昆院长汪世瑜、苏昆台柱张继青在讲究门派的戏曲界,跨省跨团替小兰花班演员进行为期一年的魔鬼营训练;包括2003年尚在进行剧本讨论时就爆发了SARS,主创团队仍持续聚论,将全本55出的《牡丹亭》裁剪成27折;包括台北首演前逢总统大选后政治气氛紧张,大陆国台办放行批文迟迟未发放,白先勇与樊曼侬都已准备好飞北京亲自抢批文......。

2004年白先勇以「青春」为题的《牡丹亭》行至今日,王安祈指出有着多重意义,除了演员绮年玉貌,「青春」更是汤显祖精心设计的意象,看似情爱追寻的主题,亦是青春冲撞窠臼;青春版《牡丹亭》走入校园,亦是让青春新观众代代相传。

王安祈指出,「青春版《牡丹亭》一部戏改变了昆曲命运,由青春版到校园传承版,正是古老文化在当代注入的崭新生命。」梦回莺啭,传唱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