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崑曲演出20年 白先勇:中華傳統文化覺醒

作家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简体版近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会。(图/取自看台海微信公众号)

作家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20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简体版近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会。白先勇表示,这本书很重,记载2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史。在400年后还能感动大量年轻人,这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觉醒。

浙江日报旗下新媒体《潮新闻》指出,白先勇过去曾着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同时也为复兴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倾注无数心血。

「牡丹花开20年」是青春版「牡丹亭」20年的完整纪录,同时也是白先勇20年追求昆曲复兴之路的历程呈现。该书由白先勇主编,集结80位撰稿者,收录200多张珍贵剧照,并配上60万字的文字。全书六辑内容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谈起,回顾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也全面展现此部昆曲作品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大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新媒体《看台海》指,白先勇在会上表示,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因不忍见昆曲「式微」,他决心「做一出戏」以传承经典。

白先勇回忆,「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自从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随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俞振飞演出『牡丹亭』一折『游园惊梦』,第一次接触昆曲就好像冥冥中有条情索把我跟昆曲绑一起,分不开了」。他说,「牡丹亭」在台北演出时,当时有位16岁的学生追着他说「看得掉眼泪」。可见「牡丹亭」的爱情神话穿越时空,在400年后还能感动大量年轻人。

随光阴流转,最初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学生观众已至中年,但青春版「牡丹亭」依然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白先勇认为,「这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觉醒。」

白先勇并指,「昆曲有600年历史,有一套成熟的美学,它是象征性的、写意的、抒情的、诗化的。这是昆曲的根。」青春版「牡丹亭」在此基础将服装、灯光、道具等现代舞台美学谨慎融入进去,因此看起来既是正派昆曲,也符合21世纪年轻人的审美观。

据悉,白先勇2004年担任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2024年3月,该戏原班人马回到台湾举办20周年庆演,依然吸引新旧观众,再次引发热潮。

另,报导提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白先勇对此称,这正诠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白先勇说,「牡丹亭」的爱情神话穿越时空,在400年后还能感动大量年轻人。「这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觉醒。」(图/取自看台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