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重逢 青春
2003年作家白先勇以总制作人身分,携手苏州昆剧院以及台湾顶尖幕后团队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今年适逢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将再次全台巡回演出。(本报资料照片)
从青春至重逢,《牡丹亭》「演」出了昆剧史。(本报系资料照片)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原班人马将于三月来台演出,去年底上海剧作家罗周女士的《重逢牡丹亭》,热演三日获得高度关注,牡丹还魂,昆曲又掀热潮。而这不是巧合,我认为其间自有因果。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白老师全本复原汤显祖传奇原作,以青春唤回文化魂,古老昆曲不可能重获新生,更不可能出现当代青壮辈剧作家以创作态度改写的崭新《重逢牡丹亭》。这两部戏相继来台,勾勒出当代昆剧史的演进。
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一书生执柳相邀花下合欢,梦醒寻梦不得,抑郁而亡。汤显祖情节曲词美不胜收,但沉浸于绝美的读者观众,总有一丝迷惘,杜小姐从不认识柳生,甚至根本不知世上有此人,何以竟有此梦?此情从何而来?
《青春版牡丹亭》意在呈现昆曲之美,只删不改,《重逢牡丹亭》则由观众的「迷惘」入手,「拾起汤显祖遗落的钥匙」,解开谜团。罗周通过解密改编汤氏原作,挪动顺序、重整叙事,新写部分唱念,编成新版。谜团的关键就在汤氏原作一开始,柳生一出场就说梦到梅树下有一女子召唤 :「遇俺方有发迹之期、姻缘之分」,梦醒改名梦梅(原名春卿)。
汤氏没有明说此梦缘由与人物关系,罗周却如侦探一般抽丝剥茧步步追索,指出梅下女子即杜丽娘鬼魂,并解读汤氏的写作策略,写柳生梦醒后的两条人生道路,显隐有别。求功名之路逐步实演,追寻女子足迹之路却隐而未发,直到第十出杜小姐游园入梦,柳生现身梦境:「小生哪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这是第一度重逢。而后杜小姐寻梦不得,中秋离魂,在阴间大胆坦承因梦而亡,判官才翻查姻缘簿,放杜小姐魂游阳间,而此时柳生已来到梅花观,杜小姐的安葬之所,这才有接下来的第二度重逢。
这些都还是罗周的解密,到了〈冥誓〉,罗周开始对汤显祖大动手脚,写成新版,男女主角当面说破,我曾是你的梦,你也曾是我的梦。二人不仅同梦,更是双向奔赴,整个形成首尾相接、互为因果的环形结构,无法分辨谁先梦到谁,只知杜小姐生生死死陷入无休无止的封闭循环,唯一能打破时间回圈的,只有开棺掘坟,而柳生竟慨然允诺。深情书生对冥界杜小姐发下的誓言,不仅是婚约,更是开棺掘坟。
针对〈冥誓〉新版,台湾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二人衣衫上绣上昙花。何以如此设计?原来按律开棺是唯一死罪,柳生虽已允诺,却未必有胆,爱情的誓言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服装设计不仅是剧情主题的隐喻,更抛出了对爱情的质疑。
当天深夜,柳生果然不敢掘坟,犹豫退却之际,似乎看见杜丽娘在遥远的另一端幽幽唱起惊梦寻梦,柳生穿越时空观看杜小姐的因梦而亡,终于下定决心 :「当初妳既为我而死,今日我要为一诺而亡」,拼了性命,也要证明至情能使「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柳生开棺掘坟,时间回圈打破,杜小姐还魂回生,此时设计师改用菊花,特别翻出古代花谱,找到一款外红内白的菊花,突破昙花一现,象喻死而复生。
服装设计与题旨一致,理念清晰,但我总觉得牡丹亭里突然冒出菊花(外加一尾活鱼)有点「没来由」。
牡丹亭草木有情,哪一样最关键?牡丹吗?不,牡丹亭里根本没有牡丹,杜小姐游园时分明唱出「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中极品,但要等到初夏才开,岂能占在春归之前抢先绽放?然而等到牡丹盛放时,早已是众芳芜秽、落花流水春去远的凋残局面了。堪比花中之王的杜小姐,热切期待自己的生命绽放,却更忧心时不我予。牡丹在全剧的意义应在此,青春生命并非人能自主。
牡丹亭里没有牡丹,最关键的植物是甚么呢?答案是梅。
寻不到梦中情景的杜小姐,突然看见梅树依依可人,梅子磊磊可爱,郑重发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的愿望,并唱出「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而后杜小姐果真葬在梅树之下,建成梅花观。
梅意象在戏曲里成为关键的不只汤氏此剧,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久困深闺的女子暮春游园,正在感叹落花凋零时,忽见「梅攒翠豆肥」,「失落」顿时转为「再生」,就在此刻,画桥西一声马嘶,攀上花园墙头的女主角,一眼看上了骏马上的公子,当夜私奔。隐喻再生的不是梅花,而是青梅如豆。
原来梅花零落后,犹有梅叶青青、梅子磊磊,由繁花落尽至青梅如豆,是一道还魂再生旅程。梅以重生的精神成为牡丹亭有情草木的主角,杜丽娘还魂回生的服装若能以梅为主体,或许更为贴切。
罗周从解密入手的新编牡丹剧本,三小时脉络清晰,情节转折分明,情感细腻动人,让许多沉迷于汤氏原着之美却又想不透个中缘由的观众,当下恍然大悟,感动离场。但,逻辑如此严密,脉络如此清晰,「情不知所起」呢?汤氏题词的「情不知所起」呢?
汤氏迷人之处常在意象联翩、愈转愈深,曲词的意蕴更超乎情节本身。例如游园写梳妆,竟让杜小姐在对镜一瞥之际,惊觉生命的美好,喜孜孜、羞怯怯、颤巍巍,无限深情,闪避却又流连,惹得情怀浮漾,连发髻都梳偏了。
踏出闺门,惊讶于三春美景竟无人欣赏,自己的美也和春景一般「无人见」,而杜丽娘的感叹还未及发出,汤氏笔锋突然一转,瞬间整个舞台(虚拟写意的)动了起来,鱼沉、雁落、花羞、月移,杜小姐又羞又惊又得意,才说没人欣赏,瞧,众生万物不都因我的出现而骚动退避了吗?这是杜丽娘与大自然的初次照面,相欣相赏又自矜自珍,及至推开花园门首,春的意象进一步深化,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并存于同一视界,繁华与寥落对照衬映,灿烂与衰颓互为因果,紧接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绝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内在视野的逐步扩大,是杜丽娘对盎然生机的追寻向往。
就是这样的虚实掩映、笔法超逸,才显得灵气摇漾,汤显祖的「意趣神色」,或许要在此间求之,剧情的逻辑性反而次要。钥匙,说不定不是遗落,而是汤显祖故意藏起来的呢。
青春版只删不改,却刻意挪动了一处。杜小姐惊梦后,柳生真人登场,先前只是虚幻的梦中情人,青春版将汤氏原置于开端的这出挪至于此,意在提示观众,杜小姐不认识柳生,但世上真有其人。青春版轻轻一笔略加提点,仍与汤氏一般不明说,让观众在飘忽迷离间多方感悟,这与重逢版三小时演一完整清晰的至情故事,是不同的创作态度,也需要观众用不同的审美眼光来品赏。
传奇长篇巨幅,剧情未必一线因果,观众看戏也不急于纵览全篇,观者自可在任一片段驻足谛观、反复流连,获得多元启迪感悟。清代「板腔体」流行后,观赏态度已有改变,在其影响下《十五贯》以降的「新昆剧」,多以三小时起承转合为脉络,剧情步步清晰,悬疑务必有解,与原本传奇的不同,不仅是剧幅,更是整体创作与鉴赏的态度。
由此观之,青春版复原的不仅是传奇原貌,更试图引导观众品味另一种古典的审美鉴赏。汤显祖像是写了个爱情故事,其实全剧是对于青春的追寻情境,爱情在此是意象化的,作者藉「春」的意象写爱情,春所象征的盎然生机与生命自主,才是内在精神。这也正可解答有些观众的疑惑:二十年了,《青春版》青春何在?我想白老师当年藉演员的绮年玉貌、翩翩少俊来强调青春,二十年后回归本题,「青春」原是汤显祖之追寻与《牡丹亭》之主题啊。
青春至重逢,「演」出了昆剧史,如果没有全本复原,不可能引发当代剧作家的创作意识。看了罗周以新叙事技法编织动人的至情故事之后,一定要回头再品味二十年前的青春版,那是我们青春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