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廿载春色依旧  白先勇重返北大分享创作感悟

▲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在北京首发 。(图/翻摄 看台海)

记者任以芳/北京报导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在北京首发。白先勇也与现场及线上读者分享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过程与感悟,他说,「这本书很重,记载了二十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昨15日举行座谈会,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分享当年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来龙去派,以及在两岸三地首演的盛况。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白先勇看来,这正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

白先勇谈起,起初打造该戏,原因之一便是忧心昆曲观众老化,不忍昆曲「式微」,决心「做一出戏」传承经典。

2004年,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与台湾、大陆、香港的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台北登场受到好评。后来先到大陆苏州首演也一炮而红,次年来到北大更加轰动。累积至今,这部戏演了500多场,培养了大批学生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 9月14日首演20周年庆演走进北京大学。(图/翻摄 看台海)

时隔20年,今年3月,该戏原班人马回到台湾举办20周年庆演,吸引大批新旧观众观赏。青春版《牡丹亭》也第五次来到北大,本月14日晚间上演出盛况依旧。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座谈时说,这部戏拉近了古老戏曲艺术和青年的距离,让唯美的才子佳人和不朽的爱情故事与青年“撞了满怀”。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已从青涩走向成熟,演技唱功“到了最好的时候”。白先勇一直告诫他们,一定要怀着使命感,把从老师身上学来的昆曲技艺传承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白先勇撒下的种子,在两岸年轻人心中滋长。20年光阴流转,最初的大学生观众已至中年,但青春版《牡丹亭》依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白先勇看来,这是一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