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广西生态 10村寨美丽变身

富川朝东镇岔山村曾经的「牛屎街」,做生态旅游后,如今沿街都是店家。(赵劲松摄)

大田村的村民古树下乘凉。(赵劲松摄)

钟山公安镇大田村的风景美如画。(赵劲松摄)

兴安严关镇江西坪村民居房整齐干净。(赵劲松摄)

去年7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下称《条例》)颁布实施。1年后,2017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广西」为主题。今年6月中旬,记者走进贺州桂林等6个县市区的10个村寨,见证八桂大地的变化

村前岩洞溪水环绕、小河蜿蜒,村内亭台轩榭、古树、老宅、绿藤清池浑然一体……这不是公园景色,而是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的村貌。这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全村2700多人皆为杨姓。

污水处理 水塘喷泉

谈起「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以来的变化,「垃圾堆变成广场,臭水塘变成喷泉,村里的风景一点不比城里的公园差。」68岁的杨先生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样,政府还添置很多设施,年轻人打篮球有操场,大妈们有场地跳广场舞。

为了解决臭水塘问题,大田村里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全村70%的人家都接入管网,污水处理后能用作景观用水。」公安镇有关负责人说,政府投入120万元(人民币,下同),购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每天能处理300吨污水。

目前,大田村已经建成文化公园、荷塘景御、健身广场3大主题公园,同时道路硬化、绿化美化、饮水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成为一个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共融的生态宜居乡村。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的岔山村,被誉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走在该村的青石古道上,仿佛能聆听到千年潇贺古道上传来的马蹄声。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里以前叫做『牛屎街』,都没人愿意走。」岔山村的村主任杨如秀说,古道两旁都是明代民居,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成了「空心村」,只剩下老人牵牛而过,古道上全是牛屎和垃圾。

引导村民做生态旅游

去年6月,村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导村民做生态旅游,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先是修饰民居,进而清洁全村环境。古道上开了14家店铺,成为旅游旺地,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黄金街」。

自发展古村落旅游以来,岔山村一炮而红,吸引了广西区内外大量游客。「最多一天接待2万多游客,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000多元。」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说,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岔山村较好地解决了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而且将其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效果不错。

顺着一座微拱的石板桥,穿过一条两旁挂满瓜果的青石板路,便来到了灵渠之畔的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桂北古村落。

打造乡村文化市集

「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赚钱了,以前想都没敢想过。」村民罗前文已年过六旬,他坐在村里「三米」驿站中,一边烧火煮着米酒,一边向前往观光的游客介绍米酒的做法,脸上堆满笑容。

据介绍,所谓「三米」,是指当地传统的米酒、米粑和米粉。2015年10月,江西坪村按「宜居、生态、和谐」的要求,以「规画科学协调美」为目标,挖掘灵渠文化,开始「三米」驿站和生态乡村建设工程。当时,村里特意请来桂林设计院和住建局的专家,对全村各个景点、房屋结构、色调搭配、古建筑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出这一乡村文化市集,吸引了众多游客。

罗前文回忆,村里40多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去年。「你看我对面的这口水塘,以前周边都是一排旱厕,路过都要捂着口鼻。」他说,农村人的传统观念是「厕不入户」,村民的茅厕都建在塘的四周,生活污水也是随意流入塘里,夏天的时候臭气熏天。去年,村子被定为桂林市改厨改厕示范村,在全村进行改厨改厕改圈以后,如今水塘边已没了茅厕的影子,而是新铺古韵古色的青石板路和一排排新种的杨柳。

「如今的江西坪村,可谓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步步古韵。」兴安县副县长文新祥说,展开「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按照保护开发、修旧如旧原则,就地取材修复古民居,对村内池塘进行清淤填石,周围种植绿色植物,在步道和巷道铺上青石板和鹅卵石,重塑古村风貌,重现历史上灵渠码头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