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增13件古物 纳入原住民雕人像板、传统衣饰

撒奇莱雅族衣饰pakitupen上衣。(北市文献馆提供)

卑南族「雕人像板」。(北市文献馆提供)

台北市立文献馆近日公告指定2案13件原住民族文物为台北市一般古物文化资产,包含2件卑南族「雕人像板」及11件「撒奇莱雅族衣饰」,部落代表认为古物可凝聚部落意识、衣饰则可发挥历史教育意义,原住民族文化资产审议会则认为对两部落及原住民族文化资产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雕人像板」源自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会所的雕刻柱,雕刻主题是一幅侧面男像与一幅正面女像,由族人Lansiu(林贤优)与Adang(刘清福)合力创作,制成年代约在1929年至1933年。

文献馆表示,青年会所是卑南族进行年龄阶层训练及文化传承的地方,1955年以后随各项祭仪受管制,加上天主教进入部落,青年会所遭摧毁,2件雕人像板辗转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带回典藏。审议委员认为,雕人像板为卑南族青年会所重要精神指标,彰显部落文化特点,具传承部落族群知识与传统技术的意义。

撒奇莱雅族衣饰,原持有者是撒奇莱雅族Sakul撒固儿部落的高阿玉,衣物计11件大约于1890年代至1950年代逐次完成,呈现传统Sakul部落女子盛装样式。

文献馆表示,这批衣饰与2007年撒奇莱雅族正名后新制多种颜色的族服样式明显不同,从缝制方式、配色到装饰图纹,均保有日治初期或更早期风格,是目前唯一由博物馆典藏的传统撒奇莱雅族服饰。审议委员表示,这11件衣饰的源出历史及相关照片、访谈等调查资料完整,足以表现撒奇莱雅族撒固儿部落的传统技术与生活文化特色。

文献馆表示,本次通过指定2案13件原住民族文化资产为一般古物,经公告后,台北市指定一般古物累积至235案876件。卑南族建和部落代表期盼透过指定古物凝聚部落意识,也希望未来可回台东展示;撒奇莱雅族撒固儿部落代表则提到,衣饰指定具历史教育意义,有助于撒固儿部落族人重新传承其服饰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