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绿地 为东西湖添彩 武汉市东西湖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着力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府河湿地群鸟“舞翩翩” 郭贤乐/摄

东西湖,因水得名。凌空俯瞰,这里湖泊密布,青山滴翠。徽派民居建筑依汉江而建,仰韶文化遗址马头谭默默见证悠远的时光。碧波荡漾的金银湖,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热闹喧嚣的东方马城,以国际赛事蜚声海内外。现代与传统,静谧与激越,都在这里和谐共处。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守护好这一幅和谐画卷,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环保工作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改善辖区环境质量

5年来,东西湖区累计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达30.22亿元,实施了“碧水蓝天”“增绿添彩”等生态工程,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严控企业落户第一道关,从源头保障水环境质量

清晨在金银湖湿地公园感受吐故纳新的城市呼吸,中午到府河湿地看飞鸟翔集——东西湖的水既串联起了水路要道,也给了城市休憩空间,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

东西湖区把无环境污染作为企业落户的第一道门槛,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从源头上阻断污染源。2011年以来,共拒批选址不当、规划不符、环境风险大的项目24个,涉及投资约220亿元。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共完成“三同时”验收项目439个,总投资约277.6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6.78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56台(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023吨/天。

大力建设城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快速提高东西湖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持续推进污水收集主支干管网建设,累计建成约47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提升泵站15座、截污闸11座,大幅提升了全区污水集中收集能力。此外,实施金银湖、径河等湖泊河流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金银湖水系连通、黄狮海水体连通等工程,动态水网初现雏形,智慧湖泊远程监控系统投入使用。

同时,东西湖区全面推进湖泊湿地修复、碧水蓝天、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十大生态环境和保护工程。区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对1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及集中养殖点进行了污染整治,累计关停126个散养点,实现了禁养区畜禽养殖全部搬迁退养。为控制水产养殖污染,全区26个湖泊“三网”设施的拆除率达到了100%,严格实行不投肥、不投药、不投饲料,全面施行湖泊退养。

经过一系列整治,全区河流、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达标率为100%,两个自来水厂取水口31项指标均达到功能区标准;府河监测断面水质27项指标均优于功能区Ⅴ类标准;湖泊水质总体趋于好转,5个重点湖泊污染物超标项逐步减少,主要污染物浓度逐步下降,湖泊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与2016年相比,东大湖、银湖、金银潭水质好转,杜公湖水质稳定。

垃圾场变身城市绿肺,居民获得生态红利

东西湖区将生活垃圾场转化为城市绿肺,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释放生态红利。金口垃圾场向园博园的华丽转身,让东西湖区居民从环境恶化的受害者转变为生态修复的受益者。

东西湖区对金口垃圾场采用封场覆盖方式,利用好氧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及填埋气处理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修复后成为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核心区域。原来的垃圾场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栽植苗木近5万株,绿化面积达到176公顷,形成城市绿肺。据测算,园博园每年可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同时可有效减轻噪声污染,降低地表温度。

在生态保护面前,再紧要的工程也可以放慢脚步;在绿色空间拓展时,最金贵的地段也不用于开发。

金银湖是汉口地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的城中湖,拥有1.2万亩水域面积,湖区以绿色生态和自然水系为景观主题,在4.2万米的湖岸线上布满垂柳、芦苇、菖蒲等各种植物。

在环金银湖绿道建设中,区城乡建设局不仅注重绿道与原有湖汊、湖湾的生态融合,并且在生态脆弱敏感地区,还专门对工程建造工艺进行了改良。区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环金银湖部分原生态湿地区域内,他们不惜“金弹打鸟”,放弃大型机械设备,在湖泊的保护圈内采用纯人工方式搭建绿道,以减少作业面,“尽管成本高了些,但是值得”。

“多拆少建、只拆不建,尽量扩大居民的绿色活动空间。”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旧城改造中,金银湖区坚持绿色引领,最大程度让绿于民。

实施吴家山“显山透绿”、架子山山体复绿等项目,建成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极地海洋公园等一批公园和小游园,完成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升级改造,杜公湖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实施环区、环湖、环山“三环绿道”工程和主干道景观道路绿化工程,建成绿道75公里,城市景观路逐渐增多,道路林荫逐渐增大。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86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热解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

作为秋冬季节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秸秆,在东西湖区摇身一变,成了厨房里的清洁能源。东山、慈惠街道的秸秆天然气化站让当地农民结束了秸秆焚烧的历史。球形的罐子,采用生物质热解干馏技术,“吃”进秸秆、树枝,“吐”出来的是烷类等可燃气体,储存在罐体中,通过管网配送给农民使用。每吨秸秆能产生270立方米可燃气,每个储罐可以保证1000户人家一天的稳定用气,可减少2.1公斤烟尘颗粒污染,相当于少用0.54吨标准煤。

东西湖区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及防治对策课题研究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全面完成禁燃区内燃煤锅炉综合整治任务。2017年,共完成123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工作。对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大整治力度。自2014年10月启动黄标车提前淘汰工作以来,通过申请补贴淘汰、强制注销等方式,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9561台。有序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严把餐饮行业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餐饮油烟污染,并对餐饮经营单位和居民家庭餐饮油烟直排设施进行改造。严格执行秸秆露天禁烧规定,加大宣传力度,抓好源头管控,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整治,严格落实工地文明施工规定,科学合理安排环卫作业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7年,东西湖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PM10和PM2.5浓度均值为分别86微克/立方米和5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70.7%。与2016年相比,PM10和PM2.5日均浓度值分别下降9.5%和8.9%,空气优良率上升10.9个百分点。

区、街、社区大队)三级监管,形成污染整治合力

东西湖区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负其责”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武汉市环境保护管理职责规定》要求,认真组织全区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落实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行业监管、专业监管、直接监管和综合监管工作,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建立东西湖区环境污染问题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区、街、社区(大队)三级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增强污染整治合力,形成了区委、区政府统领全局,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对环保职责履行不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不及时、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仅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东西湖区针对环境保护履职不到位问题就问责9人,约谈14人。

未来,东西湖区将继续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环保制度建设,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措施,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违规建设项目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整治国家和省、市重点督办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信访投诉问题。

花褪残红,绿水人家绕,阡陌相交,引南山远眺。秀美东西湖,发展的脚步不停歇,生态环境保护的脚步不落后,在环绕而过的汉江波光里,写下绿色宜居新篇章。 (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