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恶梦恐是这重病警讯 中年男尤需注意

做梦很常见,但频繁的恶梦可能是健康警讯。( 示意图/ Shutterstock )

做梦很常见,但频繁的恶梦可能是健康警讯。国际医学期刊《刺胳针》子刊近来一篇大型追踪研究显示,每周至少做1次恶梦的中年人,日后认知衰退的风险是他人的4倍;常做恶梦的年长者,也更易走向失智。

梦境时好时坏,国际梦研究学会(IASD)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做恶梦,大约5~10%的成人每月会做1次或以上的恶梦。

●梦具有疗愈功能 但常恶梦须警觉

梦是有疗愈功能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暨心理学教授沃克(Matthew Walker)在著作《为什么要睡觉?》提到,在快速动眼期做梦时,正肾上腺素(与压力相关的物质)会停止释放,因此即使做恶梦,人们都是在一个安全的梦境环境里重新处理不愉快的记忆,而不被情绪包袱拖累;在此无声的重新整理后,隔日起床,或许对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就不那么生气难过了。

不过,如果恶梦频率高,有可能是健康亮红灯,近来就有研究显示可能是认知功能衰退的征兆。

●恶梦缠身 可能是前额叶退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人脑健康中心博士欧泰库(Abidemi Otaiku)近来在《刺胳针》医学期刊子刊《电子临床医学》的研究,以3份美国的社区追踪调查资料作为基础,分析600名中年人以及2,600名老年人的恶梦频率与认知功能变化,平均追踪期长分别为9年及5年。

这群人最初的认知功能正常,但随着时间过去,恶梦频率不同的人出现不同的认知功能变化:

1. 中年族群(35~64岁):每周至少做1次恶梦的人,日后认知衰退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倍,男性风险较高。

2. 老年族群(79岁以上):每周至少做1次恶梦的人,日后罹患失智症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2倍,男性风险较高;男性失智风险高达他人的5倍,女性仅1.41倍。

即使以统计方法排除本身有社会心理压力、忧郁焦虑、失眠等问题带来的影响,也剔除一开始可能就有轻度认知障碍、或后来出现巴金森氏症的人(这些征状被认为可能与失智症有关),仍旧看见恶梦频率与认知功能衰退有关。

欧泰库在论文中解释,失智症出现前的频繁恶梦,可能源于大脑前额叶的神经退化,这使人在做梦时更易有负面情绪,清醒时也容易出现忧郁症状。过去就有研究观察到,愈常做恶梦的人大脑神经退化愈严重,前额叶灰质和白质萎缩较甚。

「这个研究结果很重要,因为很少有失智风险指标症状能在中年阶段就被发现。虽然还需要更多实证确认这些关联性,但我们相信不好的梦可以是一种有用的方法,有助辨识失智高风险族群,并拟定策略延缓发病。」欧泰库表示。

英国阿兹海默研究所转译科学负责人康乃尔(James Connell)接受《今日医学新闻》访问时也赞同,他认为临床医师可关注患者做恶梦的情形,作为评估预后及临床医疗的参考。当病人提到反复出现强烈且负面的梦境,医师可以进一步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有经历过创伤、工作或家庭中是否遭遇压力等,解决恶梦根源有助缓解心理不适,促进健康老化。

●充分深睡,健康老化

就推估比例来看,做恶梦的人并不少,欧泰库坦言,做恶梦可能源于压力、焦虑或低迷情绪,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有这样的倾向。因此,他认为「因为潜在性失智症而做恶梦的人,其实可能只有小部分」。

但无论如何,睡不好,经证实会增加未来走向失智症的风险。

「恶梦可能代表心理压力,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睡眠中断的一部分,像是低氧、睡眠周期被中断等不仅使人更易勾起恶梦,而且还阻止了慢波或深层睡眠的发生,」美国加州太平洋神经科学研究所大脑健康中心主任梅洛(David A.Merrill)在《今日医学新闻》访问时表示,身体及大脑均需要在深度睡眠阶段休息及恢复,此刻名为胶淋巴系统的大脑清道夫最为活跃,有助清除脑中代谢废物(包括与失智症有关的β类淀粉蛋白等),因此持续的、高品质的睡眠是让大脑健康老化的重要保护因子。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