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Ying C./你真的偏好「不太甜」的甜點嗎? 談刻板印象與以偏概全
「不太甜」也是你对甜点的最高礼赞吗? 图/Ying C. 陈颖提供
在台湾,最常听到对甜点好吃的赞美就是「不太甜」,甚至可以说是最高礼赞。不过,将「不太甜」视为对甜点的赞美,不只是在台湾。前阵子美国餐饮媒体Eater便针对亚裔美国人与「不太甜」(not too sweet)的甜点现象做了一番有趣且深入的讨论。
近几年美国逐渐掀起「不太甜」甜点风潮,不仅许多亚洲血统的甜点店以此行销,媒体愈来愈常见相关报导,在TikTok与X(前推特)上都有许多声量。但亚洲人偏好不太甜的甜点,这个印象是正确的吗?Eater该篇文章里说明,虽然有英国研究报告指出,亚洲人更有可能是超级味觉者(Supertaster),不仅对苦味、酸味更加敏感,也可能偏好较低的甜度,且亚洲历经战乱,糖曾是奢侈品,但「亚洲人都喜欢不太甜的甜点」很大部分是刻板印象及以偏概全的结果。
该文中的「亚洲人」系指「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s)。此词汇是1968年两位加州柏克莱大学学生所创,旨在将不同亚洲背景的移民纳入团结的政治运动中;美国社会更长期将亚洲人与东亚人混为一谈,如1970年代的人口普查里,亚裔只有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菲律宾人和「所有其他人」的选项。这导致「亚洲人」一词本身就是以偏概全,从「亚洲人」出发所谈论的现象,更可能其实只是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亚洲有约50个国家、47亿人口,风土民情差异悬殊。亚洲不仅不乏甜度极高的甜点,如印尼的椰丝糯米球(Onde-Onde)、流行于南亚的炸糖浆甜面圈(Jalebi)等,统计数字上,更有许多远比欧美嗜甜的国家。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1-2030全球农业展望报告书便指出,在2018-2020年中,马来西亚与泰国的每人年平均糖消费量分别是58.2公斤与43.9公斤,全欧平均36.7公斤与美国的30.9公斤与之相较,都只能瞠乎其后。
回头看看台湾,根据农业部的「粮食平衡表」,2015年每人每日营养供给量中的卡路里,有281大卡来自糖类与蜂蜜。若以1克糖为4大卡换算,约为每日70.25克,一年平均摄取量便是25.6公斤,和台糖发布的统计数据约略相同。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人每天的糖摄取量不应超过50克,更建议若能低于每日总能量摄取的5%以下(即约25克)对健康有益。也就是说,台湾人的每日平均糖摄取量,其实远超世卫组织标准。
台湾人或许没那么爱吃糕饼,但含糖饮料却是货真价实的日常甜点。根据卫福部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7~44岁的台湾人中,约有45%的人每天会喝一杯以上含糖饮料,且每个年龄层中,男性消费频率皆比女性高。2007年儿福联盟的一份统计调查也指出,平均有44.7%的台湾11岁儿童每天喝1瓶以上的饮料,与世卫组织的全球调查结果比对,仅低于以色列的52%。而台北医学大学团队2022年研究,台湾市售饮料里约70%的含糖饮料属高糖饮品、未到高糖标准的饮料中,也有40.8%总含糖量超过25克。以珍珠奶茶为例,一杯全糖700ml的含糖量就有约62克;半糖、微糖也有15~25克之多,糖量约略等于一份柠檬塔。
从以上数据看来,说台湾人喜欢「不太甜」的甜点,其实与事实全然不符。更不用说本地钟爱含糖量高的水果,在品种改良与种植技术上拼命下功夫,使水果渐失原始风味,只剩满满的糖分,还需要农委会农试所育种修正。
不少台湾人认为「欧美的甜点都是死甜、无法入口」,但台湾人眼中的「欧美」正和美国白人眼中的「亚裔」相同,是一个过于笼统且包含极多异质的概念。光是「欧洲」就有诸多迥然不同的地域、历史与甜点面包制作法。仅谈法国,在过去十数年中的甜点变化也很大,「减糖」、「轻盈」一直都是重要风潮。「甜点」的光谱同样涵盖极广,善用蔬菜、水果、香草等食材、在甜咸边界游移的盘式甜点,当然也是甜点,盘式甜点套餐的概念更起源于刻板印象里「死甜」的法国。
下次谈论甜点,在将「不太甜」作为赞美的同时,或许可以再思考一下自己的判断与比较根据;在甜点、水果、含糖饮料间的浮动标准,又是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