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性教育!荷兰妈妈:我宁愿她带男朋友回家过夜!
▲固执守贞无法改变人类先天的性欲,面对有越来越多青少年初尝禁果,正确的性教育成了预防怀孕与性病的第一道防线。(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荷兰性教育的成功体现在全欧洲最低的青少女生育率以及青少年感染性病的比例上,近年来,包含美国与英国政府都曾投入研究经费取经荷兰。荷兰将性教育扎根于基础教育中,并且以健康、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看待婚前性行为。本文将从其发展历史谈起,接着提供官方数据佐证,再进入教学目标与作者实际与家长对谈的田野纪录,最后提出针对守贞教育的反思和隐忧。
荷兰性教育的发展历史
荷兰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一连串基础教育的改革,当时正逢避孕药与避孕技术的发明,欧美掀起性解放运动,这股风潮造成了荷兰官方正视逐渐攀高的青少女怀孕与生育率。
于是1970年代中,教育部与民间团体(包含家长团体与性别团体)的合作协调下,国中(称为secondary school)的生物课本必须纳入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的课纲,在内容上不仅教学生认识男性与女性的性器官,也必须解释性行为,如何避孕,性传染病与恋爱关系。
到了1990年,85%的中学皆落实青少年性教育的内容,另外50%的学校则提早至小学(注1)开始。荷兰的宪法第23条保障学术与教育自由,家长有权利因宗教信仰或个人信念等因素,自由选择小孩就读的学校,因此直到今日,仍有少数的天主教与基督教学校拒绝教授青少年性教育课程,但会请有此资讯需求的家长与学生,自行到家庭医生或政府立案认定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找专业的社工师进行咨商。
若从青少女(年龄介于15-19岁)每千人怀孕率或生育率来看,根据各国官方统计(注2),在2011年当中,英国为3.8,荷兰为1.67,美国为31.3,台湾则为3.68。
台湾的数字看似虽低,然而仅公布生育率而未公布、统计怀孕率其实充满着现实的吊诡。那些自行至私人诊所进行人工流产或上网买堕胎药的黑数,都无法从3.68的生育率得知。
健康、开放、包容的态度
究竟荷兰如何靠着落实性教育让每千名少女仅有1.67人在15-19岁意外怀孕,荷兰并不提倡守贞教育或污名化婚前性行为,反而是以非常积极正面且务实的态度肯认性行为是健全人格与情感发展的关键角色。
根据尤思特‧凡‧隆(Joost van Loon,2003,注3)的研究报告中,荷兰的教师手册中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有4大点:
1. 老师需清楚陈述人类生殖系统的功能,如何运作,怀孕与生产过程。
2. 老师需讲述避孕的方式与选择,并且清楚明白陈述其优缺点和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
3. 让学生讨论各种避孕的方法并给与意见回馈。
4. 老师需讲述不同性倾向的性行为以及性行为发生的前提。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第一,荷兰的性教育并未特别区分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而是将所有的可能分别并陈,这样可以避免性别少数学生被出柜或被污名,其背后的预设立场是让学生尊重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将人类的多元性行为与性倾向当作是未来也许每一个学生人生都会遭遇的阶段,现在也许还没发生,或永远都不会发生,但如果遇到了也不须恐惧或慌张。这样的性教育也让荷兰成为西欧国家中同志或跨性别学生遭受校园霸凌比率最低的国家。
▲学校内的义务教育主动教孩子认识性,反而让父母们松了一口气。(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第二,荷兰的性教育将性与婚姻和宗教脱钩。性不是只能发生在婚姻中,也不提倡婚前守贞,但尊重这样的选择。凡‧隆认为,这和荷兰社会与法律中家庭的多样化有关。小孩可能出生于同居父母的家庭,但父母双方并未结婚只是同居。
小孩可能出生于同志家庭或小孩有其认养的父母。考虑到社会的多元,因此不能只以异性恋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作为教材的范例,这样才能反应真实并教导学生每一种家庭对于国家社会皆同等重要。
美国社会学家艾咪‧思查雷(Amy T. Schalet,2011,注4)分别访谈了数十位美国及荷兰中产阶级的家长对于青少年性行为与恋爱关系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美国,荷兰的家长对于青少年性行为普遍采取有条件的开放与包容态度,她归纳出几个重点如下:
1. 荷兰的父母经常与青少年讨论有关性的议题,许多父母也不避讳在餐桌上和孩子讨论性话题。
2. 荷兰的父母普遍认为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小孩自然会有性需求,因此家长的责任就是确保当孩子真的准备好要发生性行为时,是在一个安全且卫生的环境,若发生在自己家里至少家长可以确认双方进行的是合意且安全的性行为。
3. 荷兰的家长并不会禁止青少年的交往,且常常主动关心小孩目前的感情状况,对于交往对象的家庭与家长也常有互动与往来。
4. 荷兰的家长会很清楚明确的告诉小孩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如果你/妳真的准备好和心爱的人发生性行为,你/妳必须要体认到背后可能的风险(例如:怀孕与性病),那妳/你是否知道该怎么预防?
5. 荷兰的家长不认为婚前性行为是错误且可耻的事情,反而是找寻未来伴侣或配偶重要的探索过程,但跟妳/你发生性关系的那个人,你/妳必须先让我认识,让我先见过让家长安心。
笔者在自己的研究访谈中,也常和华人移民母亲讨论子女性教育的议题。许多母亲坦承,这和他们原本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冲突,但是孩子现在所身处与生长的环境已经和过去她们的年代不同,学校愿意这样诚实的、明白的教导孩子健康的性教育与成熟的关系,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亲子彼此都知道未来可能会遇到的状况。
一位妈妈很坦承的告诉我:「如果她真的准备好了,我也确认她交往的对象是OK的,那我宁愿她带男朋友回家过夜,至少我知道我女儿是安全的,对方知道我们家长的立场也不敢随便糟蹋或甩掉我女儿,对吧。」
荷兰对于青少年性行为的尊重仰赖于政府、学校与家长的配合和合作才能造就其超低的青少女怀孕率。但若一味只是以不切实际的守贞教育,不惜污名化且弱智化青少年的主观判断能力,否定其理性思考与选择的可能,对于健全人格发展并无多大益处。
更不要说目前台湾的某些教会团体拿着过去美国失败的守贞教育企图以新瓶装旧酒,在网路上散播许多似是而非、过度简化的言论,不仅再现了强制异性恋思考且把人类的身体与性当成洪水猛兽,更浪漫化了守贞教育背后的恐性思维。
我个人并不反对也尊重愿意婚前守贞的决定,但将此道德神圣化并贬抑其他选择实属不妥。当美国与英国都开始反省过去性教育的缺失并以荷兰为借镜时,为什么还要继续拥抱摆明是失败的结果当梦幻范例?希望这篇简短的文章能打开另外一扇性教育之窗,让读者看见不同的风景。
注1:荷兰的义务教育始自4岁,因此国中约是10-11岁。
注2:由于各国在2011年并未皆在网路上公开青少女生育率,因此数据为怀孕率,有些为生育率。本文仅将该数据作为背景资料,提供参考。美国数据来自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英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UK National Statistics);荷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Centraal Bureau voor de Statistiek);台湾数据来自国民健康局。
注3:Van Loon, Joost. 2003. Deconstructing the Dutch Utopia: Sex Education and Teenage Pregnancy in the Netherlands. UK: Family Education Trust.
注4:Schalet, Amy T. 2011. Not Under My Roof: Parents, Teens and The Culture of Sex.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黄淑怡,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性别研究所博士。本文已获授权,原刊载于网氏/罔市女性电子报,原标题为《我宁愿她带男朋友回家过夜:浅谈荷兰性教育》一文,颜色标示重点部分为88论坛编辑室所加注,与原作者无关。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