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音乐时代的浪潮 女巫店、河岸留言

女巫店收藏了台湾独立音乐的世代风景,也为台湾的独立音乐场景增添了多元丰富。(图/林格立提供)

在FB或YouTube上发表个人音乐创作,于今已是稀松平常;但这些能做为自媒体经营的管道其实要到21世纪才问世;在此之前,许多音乐人只能在澡间、天台唱着自己的歌。

感谢有「女巫店」、「河岸留言」等live house,接纳了创作者生活、环境、未来的反思异想,收留了或许还是冷涩、怪异的音符,而我们的生活也自此有了安溥巴奈卢广仲黄小祯、青峰、许哲珮等等好多好多独立音乐人的陪伴。

位在公馆商圈新生南路巷弄里的「女巫店」是一间怎么样的店?有人惊奇椅子上挂饰的胸罩,和菜单上出现的「淫料」、「猥亵餐」、「春药」等的奇特命名,有人认知她是一间桌游店,更有许多人在这儿邂逅了青涩的安溥、现场力十足的巴奈,特立独行的陈珊妮……。

女巫店

地下音乐地上化

彭郁晶希望让女生发声,唱自己的歌,说自己的故事。(图/林格立提供)

店名叫「女巫店」,「我并不觉得女巫一定是负面的,基本上是指有行动力的一群女性,她们在传统社会扮演的甚至是疗愈的角色。」女巫店创办人彭郁晶说。

大学读社会学的彭郁晶,刚毕业去西华饭店当学徒才两个月,就被「女书店」的店长急叩。聊起女巫店创办的缘由,彭郁晶一人饰两角,用卡通式的快转对话转述了当时的情景,「女书店的店长call我的BB Call,说『有事急回』。『她跟我会有什么急事?』『书店楼下的花店搬走了,我请房东不要租出去,把空间留给你呦。』『留给我做什么?』『你不是要开店吗?』『什么我要开店?我怎么都不知道?』」喜欢在厨房忙碌的彭郁晶就糊里糊涂当了老板,台湾独立音乐史上重要的展演空间就此开张。

不想空间只做静态的使用,「我觉得这个店应该要有她想要讲的话、她的个性。」彭郁晶接纳了各式的活动企划,如毕业展、播放16厘米电影、布袋戏舞台剧等等……族繁不及备载,「那个时代空间很欠缺,可是有很多声音想要发出来,大家都有想说的话。」当地下乐团「骨肉皮」开的酒吧scum被迫停业,团长阿峰载了一车器材问彭郁晶能否收留,她阿莎力地用二手价买下,开启了女巫店与地下音乐的缘分,「这是台湾地下音乐第一次地上化。」彭郁晶笑着说。

让女生唱自己的歌

刚开始女巫店的现场表演是委由scum团员安排打理,但摇滚团体的音量分贝非住宅区能负荷,再加上邻近的「地下社会」开幕,音乐听众开始分流,女巫店也在找寻自己的样子。开店之初,彭郁晶就想要开一间「让女生可以玩很晚的店」,如今加入了音乐的元素,她更希望保留优先权给女生发声,唱自己的歌,说自己的故事。

许多音乐人拿着demo带争取演出的机会,但要表演得需先经过彭郁晶这一关,她见识过现在台面上许多乐团青涩的模样,「目前很多的乐团我手上都有他们小时候的demo带。」彭郁晶脸上一抹窃笑。而像安溥、巴奈、黄小桢、陈珊妮等,都曾在女巫店驻唱,一代代的女性音乐人在那里玩耍音符,唱出自我,女巫店收藏了台湾独立音乐的世代风景,也为台湾的独立音乐场景增添了多元丰富。

巴奈说在女巫店她可以唱出真实的自己。(图/林格立提供)

安溥在马世芳的访问中曾说:「没有认识女巫店,我也许还是会写歌,但是我不会对音乐或人生有更多谦卑的体会,甚至不会觉得活着是一件只跟自己至关重要的事。」1998年就在女巫店驻唱的巴奈,去年底发行了新专辑《爱,不到》,有了新作品她就想到女巫店跟大家分享,顺应女巫店的小空间,还特别把专辑十人编制的乐团改成三人编组。巴奈说,早年在西餐厅唱歌要顾及客人的心情,「自己只是一个有声音的家具」,但在女巫店她可以唱自己的歌,她真正自我表达的演出是在女巫店开始的。

抢救青春的记忆

在住宅区经营live house不容易,要跟左邻右舍打好关系,照顾附近邻居的需求,「在外面我们都会管秩序,维持安宁,路上的狗跟猫,女巫店都会管,不是我们的客人,还硬要去管,因为全部都算在我们头上。」彭郁晶搞笑地说。

2011年,台中pub的一场大火烧出长久以来live house的法规问题。当时行政单位三番两次来勘查临检,让女巫店一度传出歇业的消息。讯息一释出,各界声援灌爆了市长信箱,彭郁晶也未预料会有如此大的回响,「我想可能是大家年少的时候都在这边开心过吧!」话说得感性,但彭郁晶也不忘发挥社会学的批判:「说我们卖酒,就把我们列为八大行业,可是像7-11也在卖酒,现在还设座呢!」

挺过歇业风波,女巫店更在2015年举办「女巫祭」,风风光光的出演名单,见证台湾独立音乐的一步一脚印。2020年,彭郁晶与女巫店获颁金音奖特别贡献奖,当各方为女巫店灌上独立音乐摇篮等称号,但她只是说:「我们只是开始了一个喜欢的工作,然后也认真地把她做好了而已。」

「live」的house

女巫店是到2016年整修后才提供Wi-Fi服务,一来是先天空间收讯不佳,二来彭郁晶觉得既然已经跟朋友约见面了,还看手机干嘛呢,人与人的接触更踏实。巴奈则说:「这边没有把『人』差别的看待,比如说你是客人,但你还是个人,小女巫来工作,她也是个『人』,她不一定要面带微笑,这空间里面没有因为你是消费者就特别伟大,人也不会因为工作的性质变得比较低。」这呼应了彭郁晶说的:「女巫店的猴怪跟臭脸在业界不是浪得虚名的。」在女巫店,获利不是衡量事情的唯一判准,「人」的价值更形重要,正如她们邀请了香港独立音乐人郭达和俊君来女巫店演唱,同为香港声援。

为什么一定要唱自己创作的歌?彭郁晶解释,除了当时本土意识抬头外,「其实很多人想要借由音乐做自我表达,但是在音乐产业里面鲜少有人能『完全』表达他自己。」主流的唱片公司透过企划、包装,创造了高利润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产制的过程中,音乐与创作者却常常越离越远。「一名创作者签入了大型的唱片公司,他若要支持巴奈的土地正义议题,他敢说话吗?这中间会不会有各种考量与思虑……,所以我觉得这中间的关系愈简单越好,你可以真的做你自己,虽然这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别,但是程度还是有差别,是吧?」希望歌手在女巫店表演是真实的样态,「歌手或许是一种职业,但我会要求,你今天来展现的是你的生活方式,你喜欢用这个方式来表达互动及生活。」

河岸留言:

为音乐展演而生

藏身公馆台电大楼巷弄的「河岸留言音乐艺文咖啡」,乐迷暱称为「小河岸」,与2008年成立的西门红楼展演馆(大河岸)区别。小河岸虽是不大的地下室空间,但当今知名乐团如五月天、伍佰、许哲珮、旺福、Tizzy bac等都曾在这里表演。2000年开业至今已20年,河岸留言是台湾独立音乐发展的重要推手。

河岸留言创办人林正如大学毕业后到美国M.I.音乐学院深造。体验了美国的live house,他说:「美国当地的bar演出都有door charge,音乐是付费的。」林正如回想当时在美国的情况。

林正如豪气地表示,河岸留言是为了展演而生的。(图/林格立提供)

回国后,放眼当时台湾的音乐展演空间,民歌餐厅的观众不到一百人,接下来更大的展演空间就此断层,导致表演者缺少历练,难以撑起大场面的表演。「要唱到小巨蛋,歌手起码要唱过300、500场才撑得起来。」林正如举国外的例子,比如纽约除了百老汇外,另外有外百老汇(off-Broadway),一个表演团队是从百人的场子一路唱到千人、万人,那样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河岸留言就是为了展演而生的」,林正如豪气地说。他费心打造空间的音场效果,「建置标准的表演场地是必须的,舞台监听就要是标准监听,喇叭系统要标准校正,这些都可以训练一个乐手在表演的时候应该要听到那些声音。」

「小河岸是梦想者的起跑点」,但梦想不可能一蹴可几,必须要一步一步来,「live house扮演这样的角色,它协助创作者累积足够的表演训练,帮未来的专场做准备。同时它也是一个纪录,见证了一个乐团怎么成长,如何从三、五个人,唱到100人,唱到挤爆空间,甚至到小巨蛋去了,有其脉络可循。」

2008年,与小河岸创立之初一起成长的乐团迫切需要更大舞台的挑战,林正如急着寻找更大的空间,让乐团持续进步,再创立了河岸留言西门红楼展演馆,约500人的展演空间。

记录城市的音乐轨迹

「30人的场地基本上就是肉搏战,较劲的是音乐本质,它使用最原始、最阳春的设备,观众听到的是你真实的面目。」但对表演者来说是绝佳的机会,挑战自身音乐的原创性,进行修正调整。规模更大的场地如500人以上,则考验着创作者对音乐的掌控。这阶段创作人必须投入学习硬体操作,让音乐原来的样貌透过机器扩大后不会质变;更可与音控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了解音乐如何做最佳呈现。

又如大河岸的表演就非只是单纯的上台,而是形如一个正式的制作(show),幕后由一个团队(或工作室)经营合作,如陈绮贞和添翼创越工作室的模式。透过一次次展演,live house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修练的场所,乐团循序渐进地面对各种规模场域的挑战。

唱片公司着力于在既有的流行模式,放大市场规模,追随流行的浪潮;但独立创作者是用音乐唱自己生命的关怀,将生活历练谱成曲,林正如说:「独立音乐人是创造市场、改变市场,是创造浪潮的。」而这当中live house是那缺一不可的存在。

live house提供都会多元的音乐选择,记录了一个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图/林格立提供)

20年,7,283天,12,000场次以上的展演,林正如现正如火如荼投入河岸留言20周年音乐祭的工作中,回想初心,林正如表示,小河岸一直是一个「向上舞台」,为初入音乐产业的人提供一个友善环境。他希望透过舞台展演,让音乐人尊重自己的专业,在音乐领域上不断精益求精。

从小河岸到率先跨入中型的音乐展演空间(大河岸),今日如Legacy、ATT SHOW BOX等千人上下的空间提供了音乐展演多元的选项,但河岸留言不只是先行者,还是见证者,「live house是纪录了一个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的观点。而我们(河岸留言)很荣幸参与了台湾独立音乐成长的脉络。」林正如如是说。

本文作者:邓慧纯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02》)

《台湾光华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