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中研院解碼小黑蚊全基因體 朝精準防治邁步

慈济大学副教授林明德(右)说明小黑蚊基因体组装与解码的研究成果。记者王燕华/摄影

花莲慈济大学副教授林明德研究团队与中研院合作,克服采集小黑蚊DNA困难,历经3年完成基因体组装与注解,将公开研究结果,让更多研究人员投入,研发更有效的防治办法。

小黑蚊学名为台湾铗蠓,1913年由日本昆虫学家素木得一在台湾发现而命名,雌蚊嗜吸人血,容易引发红、肿、痒、痛等过敏反应,雌蚊吸食人血后,会寻找潮湿土壤产卵,至今仍没有找到合适的防治方式。

慈济大学分子生物暨人类遗传学系副教授林明德指出,雄性小黑蚊不会吸血,产卵前的雌性小黑蚊较会吸血,这次研究透过将小黑蚊进行基因体定序,发现小黑蚊超过8成嗅觉受体基因是独有的,可以追踪人类位置,进行叮咬。

小黑蚊仅0.14公分大,只有果蝇的1/3大,林明德说,为组装最完整的染色体DNA,曾尝试将几百只小黑蚊染色体集合组装,但基因差异造成组装困难及完整性不佳。

透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技师吕美晔合作,以超微量DNA输入工作流程进行建库,采及单只雌性小黑蚊及产下的20多颗胚胎DNA,遗传物质差异小,突破困难完成小黑蚊基因体定序。

林明德说,全基因体定序后,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哪些化学分子或气味,可设计成吸引小黑蚊的饵剂,若发现抗药性,也可针对产生抗药性的基因做分析,及时改变策略,精准防治。

林明德说,现阶段研发成果,有赖吕美晔及中研院资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仲彦协助,除了刊登在国际知名昆虫分子生物学领域期刊,也做出小黑蚊基因体网站,公开讯息让所有人都可以投入研究与分析。

林明德说,目前已采集西部跟东部小黑蚊DNA,未来会扩大采集南部跟北部,并针对抗药性、小黑蚊族群做分析,未来有机会知道小黑蚊的传播途径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