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中俄领土争议

(图/shutterstock/达志)

赖清德总统近期接受媒体访问提及两岸问题时,指出大陆应优先向俄罗斯,讨回清朝时期割让的领土。此言不仅引起俄国的强烈反应,也让人不禁思考中国对历史领土的态度。

历史上的领土变迁固然重要,但现实的国际政治运作却更加复杂且具有现实约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1945年后的外交选择,与当时的历史境遇紧密相关,导致了其收回台湾,却放弃海参崴和库页岛的现实决定。

首先,必须厘清一点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领土的变迁往往伴随着战争、条约和国际政治的变化。要理解当前中俄领土争议的背景,我们首先需要回顾那些决定领土变更的关键条约。如同这次的历史事件,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库页岛(俄称萨哈林岛)的割让,以及台湾岛和澎湖群岛的归还,都是这种变迁的典型例子。然而,为什么当年的中国,在二战后只收回台湾和澎湖,而没有讨回海参崴和库页岛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考量。

海参崴和库页岛的割让,是19世纪时,在中俄签订《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下,将海参崴等地割让给俄罗斯沙皇国,这是当时国际权力格局下的历史结果。而库页岛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19世纪初,大清政府对其岛屿北端握有管辖权,但因《中俄北京条约》,并未明确提到库页岛的割让问题,使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俄罗斯控制。

其次,前述提到两个条约,使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而后的1905年,时值日俄战争结束,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并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地区割让给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的《开罗宣言》及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同盟国经商讨决议,日本应将其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归还给原主国。因此,台湾和澎湖在1945年,被归还给中华民国。而库页岛则根据1945年的《雅尔达协定》,由美英苏三国领袖同意,战后将日本控制的库页岛南部交予苏联。

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领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国际权力结构。然而,随着二战结束后国际秩序的重构,中国与俄国之间的领土关系进一步演变,特别是在冷战期间的外交决策中有所体现。

因为现代的中俄关系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后,中俄如今被描述为「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尽管历史上存在争议的领土问题,但双方于2001年,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互相放弃对于彼方的任何领土要求;另于2004年,签署《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解决既存的所有边界争议。

加上现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现实,使得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特别是在经济和战略领域。所以,历史的领土争议早已不再是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经济利益与国际政治现实。

最后,提醒:「1945年,苏联与中国,同样为胜利的同盟国一员,而日本则是战败国。」(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