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从领土争端看大陆的民族主义

中印军队在两国边境班公湖地区于2月10日正式达成协议脱离接触,对峙局势取得的重大突破。图为两军在实控线上签署协议。(图/美联社

最近,从蔡英文总统陆委会邱太三主委都对两岸恢复交流念兹在兹。特别是邱太三甫一上任便信誓旦旦「两岸交流势必要恢复」,并期待未来两岸能春暖花开。对于「跌跌不休」的两岸关系,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除了增进相互了解以减少误判,未来两岸恢复交流后更需要强化彼此的同理心。具言之,大陆固然应认真体会台湾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珍惜与坚守,台湾也需加深对大陆爱国主义的理解。

农历新年后,持续大半年的中印边境对峙正式告一段落,两岸舆论场却因欧阳娜娜等台湾艺人致敬解放军戍边将士而重启口水战。三立等绿营媒体对欧阳等人的爱国热情好一阵冷嘲热讽,环球等大陆媒体则反唇相讥「台媒心态崩了」。绿媒从一开始便隔岸观火,并倾向于认定中印冲突源于中共穷兵黩武与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大陆则相信两岸既然同属中华民族,在领土争端民族大义上理应爱国优先,一致对外

法理上讲,只要《中华民国宪法》没有修改「固有疆域」,中印争议领土即使是远在喀喇昆仑的一片不毛之地,也不是与台湾毫无干系。甚至可以说,解放军浴血奋战保卫的不仅是中共的地盘,也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土地。就算台湾人对阿克赛钦藏南等地的归属无动于衷,钓鱼台总是要争取的。在钓鱼台问题上,两岸显然是有共同利益的。无论出面保钓的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不能坐视钓鱼台落入日人之手。

然而,对于大陆高度重视的民族大义与极力推崇的爱国主义,台湾似乎并不感冒。民进党政府表面上对中印冲突作事不关己状,不公开选边站队,实际上却借机拉拢印度一起「抗中」。蔡政府口头上捍卫钓鱼台主权,满脑子却都是台日亲善,行动上当然无所作为,甚至驻日代表谢长廷被调侃为「助」日代表。这些虽然不是两岸关系的主要症结,但也增加了大陆对台湾当政者的不满与反感。

自习近平上台以来,大陆国力日盛,当局信心走强,在敏感的领土争端上不再一味息事宁人。早在2013年7月,习近平在宣示大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此后北京南海台海、中印边境等争议区域都大大强化了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展示「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2016年7月,应菲律宾请求设立的南海仲裁庭作出对大陆不利的仲裁后,《人民日报官微制作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宣传画刷爆大陆社交媒体,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2021年2月,在大陆决定公开去年中印冲突中牺牲的边防官兵的事迹后,《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等爱国歌曲再次让亿万人民热泪盈眶。

受西方媒体叙事框架的长期影响,加之绿媒煽风点火,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爱国主义存在一定偏见,甚至认为大陆只有狭隘激进的民族主义。不过,从此番中印冲突过程来看,无论是率先公开伤亡、高调表彰官兵,还是官方封杀中国APP,民间抵制中国货,煽动民族主义的无疑是印度。反观中国大陆,尽管取得了胜利,但为了稳定边境局势,避免进一步刺激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克制。直到流血冲突发生八个月后,官方才正式披露加勒万河谷之战的真相、解放军伤亡人数以及军方表彰与抚恤的细节。

同样地,在南海问题上,大陆一方面加强维权,另一方面并没有恃强凌弱。因此2016年10月,菲律宾总统杜特蒂上任不久就访问北京,选择与中国搁置争议,和解共生。在钓鱼台问题上,也是日本「国有化」挑衅在先,大陆才有后续的一系列反制动作,包括最近通过的《海警法》。可见,大陆对外斗争并没有从忍气吞声一下子跃进到张牙舞爪的另一个极端,总体上还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虽然大陆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时有迸发,但北京在2019年年底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依然清醒地认识到,爱国情感需要理性表达,极端行为不可取,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才是正途。

总之,绿媒渲染大陆武力扩张,民进党指责对岸破坏现状,都是服务于所谓「抗中」大计,与事实不尽相符,不利于台湾民众客观认识大陆,特别是正确理解大陆的爱国主义。接下来两岸恢复交流后需要吸取教训,推动交流向高品质方向发展。(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