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死的全球化

(图/路透)

「让美国再度伟大」,源自雷根,是川普在2016年参选总统的主要诉求,现在他第三次参选总统还是用这个口号。口号本身算正面表述,但依各种分析,川普之所以能不断聚众,基本上是源于美国社会里「反」的力量:强大、也很持久,足以促成川普第一次参选成功,让他3度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且在最新民调不亚于拜登。

他在反什么?基本上有两个反的对象,一是与基层劳工生活相关的反全球化,另一是与种族情结相关的反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就反全球化而言,川普固然具代表性,却不是他的专利。2016年川普与希拉蕊竞选总统时,希拉蕊接受民主党提名的造势大会中,观众手握的标语最多就是「反TPP」。

所以,2016年美国不论谁当总统,都不会加入现已改名为CPTPP的TPP。中下阶层劳工,一向是民主党极力争取的票源,希拉蕊在选战中已感受到一般劳工对全球化的不满;她对全球化的立场日趋保守,到最后宣示当选后不会加入TPP。

从经济理论来看,全球化增进贸易,对于参与国家的整体社会必然有利。但在贸易增长过程中,会有全球化的赢者和输者;贸易理论说赢者之所得,一定大于输者之所失,但社会如果缺乏补偿与移转机制,输者必然挺身抗议,「反全球化」由之而生。

在美国,全球化赢者是跨国企业、西岸高科技产业、东岸生技与金融业;输者是落在东西岸之间「飞机飞过天空但不停留」的州,尤其是原先属于制造业重镇的中西部,又称「铁锈地带」,包含宾州、俄亥俄州、爱荷华州、密西根州和威斯康辛州等。2016年川普赢得大选,主要就是这5个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州变盘转为投给他。

川普当选后启动美中贸易战,对于诸多中国进口项目课关税。拜登在2020年当选后,不但没有取消关税,反而扩大科技战范围,对于美国及其盟国出口到中国大陆的高科技产品设限。最近财长叶伦访中,对中方的产能扩大表达疑虑,甚至表示不排除提高关税。之前,叶伦鼓励美国企业回美投资、到美国友好国家(友岸)投资,以及到美国邻国(近岸)投资。川普更不用说了,声称当选后将对中国启动至少60%的进口关税。

在这样的连串打击下,全球化已经死亡了吗?还是看起来受挫,其实未必?后者态度的一个经典描述,是陈文茜女士最近出版的《消失的爱》。此书举一个铁砂到钢板的「生命历程」,对于全球化基础力量有着生动的描述:铁砂从澳洲出发,到中国或越南制成粗钢,到台湾或韩国做成半成品钢板,再运到美国宾州制成高级钢板,最后卖给波音和特斯拉等。该书认为,这个力量太大,反全球化的政策无力撼动。

不仅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当年日本对美产生贸易顺差就开始了。日制纺品在美国大销,美国设限,日本就到台、韩投资,输出原料由台韩加工后销往美国。台湾对美顺差被迫升值后,循一样模式转往大陆投资。现在大陆受美国限制,台商和陆商就转到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可说是「打不死的全球化」。

不过,全球化之所以难打死,除了分工利益,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分工的成员和分工的位置会因为竞争而改变、演化。例如韩国,从代工位阶比台湾低到超过台湾,甚至在许多领域取代日本。雁行分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历程中,分工内容可能改变,但改变后的内容必然比原先更有效率。这是全球化屡被打击,但愈战愈勇的最有力基础。(作者为东吴大学讲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