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基隆与九份

基隆港口所看到的景像似乎也和侯导20世纪末的电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几十年来,这座城市都没什么变化,时间好像在那里凝固了。(作者提供)

基隆和九份,两座相望的悲情城市。

在不同的时期走访了这两座城,基隆是海港,九份是山城,两地风格迥然不同,硬要挑一个两地的共同点就是潮湿多雨。

一周前,从基隆港眺望远处嵌在山腰里隐约密布的红房子山城,还在怀疑是否是九份。直到一周后,从九份山上俯瞰到基隆外海的船只,才确定我此刻处于上次所看到的地点。

两地隔基隆海相望,山城华灯初上,潮水冲刷海岸,日日夜夜,年复一年。

最初想去两座城的意念都起源于侯导侯孝贤,基隆有《千禧曼波》的中山陆桥,九份有《悲情城市》的山城。说起侯孝贤,记得一四年发过一条关于最好的时光的说说,一位好友问我「是看过侯孝贤电影的感慨吗?」就此,开启了我对这位导演的认识。

每周三有一段空档时间在台大,前段时间的空挡我就在台大图书馆读台湾史,持续了四五周,前不久终于看完。

其实看了台湾历史,很心疼这个小岛。这座岛屿,很容易和悲情二字挂钩起来,在《悲情城市》拍摄之前,台湾岛上本地人的命运,从来没有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西班牙人,到荷兰人,到清政府,再到日本、国民党的统治。不外乎,只是一个又一个统治者的更替。似乎每一次更迭都是台湾命运的一次新的开始,却往往都是一段悲情的开始。

说实话,我一直很难看懂侯导的影片,只会看画面看台词。记得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看了十分钟左右就关了,整个片子闽南语为主,还夹杂着日语、上海话、广东话、普通话各种语言,反映着民族、历史、政治……

他的太多电影和台湾历史相关,有人说「他用影像记录了半个多世纪的台湾社会。」

詹宏志在回顾《悲情城市》创作初衷的时候提及:让〔侯孝贤〕有《悲情城市》这个故事的起点就是基隆港,就是基隆外海船只进港、火车同时进站的那个感觉,船鸣汽笛交错,同时进来,天又下着雨,那个港湾的景观……,这是独一无二的景观。他要的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说这个故事,这是导演的「vision」,一个视觉创作者,他有很多故事是从一个视觉的前题出发的。

《悲情城市》的故事起点就是基隆,而后才是九份,我也就随着这个「悲情故事」走访了两个所谓的「悲情城市」。

基隆与九份,或许我会更偏爱基隆,那种没有理由不言而喻的偏爱。有人评价它其貌不扬,虽然是开发较早的港口,却不如台北辉煌,也不比高雄壮阔。基隆曾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也曾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随着腹地狭小、大型港口兴起等等原因,基隆港也慢慢没落。

从我下台铁看见基隆第一眼开始,似乎是八九十年代的画面感,房顶、墙面、街道有着像似时间太久后留下的青苔或黑渍。

吴念真《悲情城市》的剧本里写到:「画面慢慢淡入,是基隆港海港大楼后的铁道区,看得到港湾的部分。盛夏午后,西北与的浓云正在淤积,无人的环境中,一切呈现静止状态,唯独港面波光粼粼。」

港口所看到的景像似乎也和侯导20世纪末的电影里的场景一模一样,几十年来,这座城市都没什么变化,时间好像在那里凝固了。

有人戏称如今的基隆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超大的油烟滤网,破、旧、乱。我走到基隆的海洋广场,直到看到远处的山上立着「KEELUNG」几个大字,才感到这座雨港城市的一丝丝生机,这里的风中夹杂着雨水混和着类似汽油的味道,在地人说,那是海港基隆特有的味道。

山坡、海湾、邮船、集装箱等等把这座雨港城市摆弄得很有故事性。

「这几年一有『北北基』(台北、新北、基隆)合并的风声,台北人都会摇摇手说:『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吗?』种种因素,加上市政府好像总是麻痹的,出了几个让全台湾人当作笑柄的市长,不只是导致人口外流,也让基隆的观光景点距离登上国际舞台还差一大截。」

这是廖信忠先生一五年出版的书《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里的一段话,时隔四、五年,或许基隆又重生了一些,旅游观光业在慢慢发展着,潮境公园的海岸引来了不少外来游客,庙口夜市也熙熙攘攘,也有人慕名来基隆吃一些美味的海产...

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或许基隆的历史本身就像是浓缩的台湾史,起起落落,悲情又幽怜。

九份似乎与没落的基隆港很相似,兴衰更迭。

光绪年间,因在九份发现金矿大量淘金客蜂拥而至。这里迅速发展成约4万人的小镇,享有「小香港」、「亚洲金都」的美誉。然而,随着金矿资源的枯竭,矿没了,山空了,人散了,九份变成了百年孤独的空中山城。直到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使这个人烟稀少的没落小镇重入世人眼中。

因为电影渲染了一种沉郁和悲凉的情调,已先入为主为我去九份的氛围定了调。

九份是山城,像是缩小版的重庆。大概下午五六点到的九份,天色慢慢暗了下来,云雾缭绕着那些夹杂着民国时期和日据时代特点的建筑。

华灯初上后,在山城里乱逛,迷路的机率很大,九份老街由基山街、轻便路和竖崎路组成,基山街与轻便路平行,最后交集。基山街是一条商业街,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小吃和工艺品聚集,轻便路很僻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听起来像似散步的道路,而竖崎路是条阶梯路,也是最为热闹的街道,电影场景的小茶馆、咖啡屋、又或是历史悠久的升平戏院都聚集在这里。

置身九份,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中只有喧闹、聒噪,不时听到异国的腔调,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九份在我印象中留下了一些小浪漫的感觉,但其实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是人流和繁华,没有了《悲情城市》的悲情联想,更多的联想到了丽江古城那样的商业化。所以我也听出了陈绮贞在《九份的咖啡店》这首歌里想要唱出的那种感觉。

「这里的街道有点改变,这里的人群喧闹整夜

望着朦胧的海岸线,是否还能回到从前...」

关于这个所谓的悲情城市,我并没有什么悲情的感觉。或许只是九份的雨雾、灯火、历史等等为电影《悲情城市》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电影又准确地把握了九份的这份气质,无关悲情,也无关故事。

这就是不再悲情的「悲情城市」。(Lotus)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