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台湾精英看大陆:情怀、讶异与「背离主流」

作者大陆碰到的台湾一代人,大多数又「精美」又「亲中」。图为星巴克北京什刹海店。(中新社图)

拜登当选的那几天,稍微看了一下这位老人家的过往。那时仍然成天「民主党作弊」的台湾川粉们不断抨击其亲中,其中一项「罪证」是「他支持中国加入WTO」、「他来过中国多次」云云。

拜登与「台湾精英

略略扫一下过去十多年拜登对中国大陆态度之变化。2001年8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几个月,还是参议员的拜登见到了江泽民。「美国欢迎一个繁荣、一体化的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崛起,因为我们期待这将会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中国」,据拜登身边的人转述给媒体,这是拜登说的。

中国经济崛起会带来「(我们所想像的那种)民主化」——这是那时西方世界从台湾、南韩看到的,认为这是「定律」。

而后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国际能见度逐渐上升,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媒体主要讨论的焦点。2011年,拜登以第一人称投书媒体,「我仍然坚信,一个成功的中国能够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双边贸易和投资已把中美两国联系在一起,双方的成功对彼此休戚相关。从全球安全到全球经济增长的种种问题上,中美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与责任。」

2020年,拜登呼吁中国遵守国际法。

今天并不是来讲拜登,只是在看这一系列演变时,拜登,与我身边那些台湾上一代「精英」似乎有一些共通。曾以自己的经验为指标,对中国大陆的发展做出预判,当发现「预判」逐渐失效后,随之而来的是讶异、不解、不满或是害怕。

我在大陆遇到过的台湾上一代,出生于五、六零年代,受过良好教育,有些是学者、有些是媒体人、有些是台商台干,他们在提起中国大陆时,有乡愁情怀、有大华人视角、有对未来中西冲突之忧虑、更有对大陆政治之忧心。

提起美国时,却有太多「记忆里那个美国远去」之叹息。

在美国大选期间,多有资深台湾学者分析选情,常看到有大陆网民留言「XXX学者是精美」(精美,精神上的美国人)之类。故而想写下我眼中的上一代台湾「精英」,他们曾跟我聊过的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及我从中感受到的一些情绪──对了,精英一词非常主观,本文用这一词,是为方便,不为别的。

我不是专业记者或热爱社交,所认识的人有限。凭着些许记忆随笔而记,没有太多理论,仅有我从中感受到的真实感慨。

故土情与美国精神

吕秀莲陈水扁民进党人都来过大陆祭祖,是真正认同还是政治利益,当然是后者更多。台湾蓝绿两党的大陆政策,基本都是基于「对岸经济影响力不可小觑」的前提。民进党人过去曾说「都不懂大陆,怎么制定大陆政策」。

「大陆影响力太大,台湾必须认识」,不论是台湾政治人物还是商人都是在这前提下走向对岸。

这是功利,但并非没有乡愁。我到大陆初期,最讨厌别人问「你老家哪里的」,「妈妈福建,爸爸河南啦」(不耐烦地回答)。「回没回去过?」「没。」「为什么不回去,有空回去看一下啊……」

被大陆同学、朋友、老师这样问还不算什么,偏偏也老被稍有年纪的台湾人问。一开始以为台湾人习惯用「我老家在哪」与大陆人套近乎,心想这些老年人也真够无聊。某次与一位台湾前辈单独喝咖啡,他一派自然地说「我福建的」,才明白这不单是酒桌用语。

又一次与一位感觉言谈比较「绿」的前辈吃饭,他兴冲冲地跟我谈以前在美国读书时跟大陆室友过年一起尝试做年糕的经验。在宿舍偷偷搅糯米、蒸熟,「其实那时在美国的台湾学生多,很多台湾人都一起住,我正好就碰到一个江南地区的,我老家也南方的……」后来他说了什么其实我没怎么记住,只记得自己当下的想法──您不是偏绿吗?还老乡咧!

吐槽归吐槽,我心底明白那一代人省籍情结虽在,但他们经历过太历史事件,明白「本省人」与「外省老芋仔」都有各自的不容易。现在的小朋友老是跟着模仿一句「国民党都是外省权贵」,这话轻飘飘的,更多的是当下政治正确,与上一代不同。

谈起美国,也有这样的代际差异。碰过的台湾老精英们与大陆上一代「公知」有些类似,目睹美国实力的同时,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对专制的批评,与对民主的信念,当然也会夹杂一些负面的,比如种族歧视。

现在的台湾社交网路讲到种族歧视,还会有两派争论,一派是「因为他们(白人)分不清大陆人还是台湾人」,另一派是「别傻了,歧视就歧视」,幸运地,我听见的还是后者居多。

上一代呢?「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华人」、「那时台湾制造还被视为品质差」,都是人家给过我的答案,倒没有什么两岸之分。

但毫无疑问地,西方国家是先进的,而台湾跟着这样的发展脚步,模仿、创新、亚洲四小龙、民主化──台湾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西方给台湾的影响不只是价值观,而是「这一条发展路径是对的」,这一想法长时间烙印在这些台湾精英心中。

「这一条发展路径是对的」,同时「进步」与「落后」的界线又是那么明确。那时的台湾人很明确,这就是进步、那就是落后。

但这一些,又在北京奥运与金融海啸之后,渐渐地、渐渐地,被慢慢敲碎。

当定律被打破

许多年前看过一位台湾作者提起中国大陆,写道「哪一个进步的国家不是民主国家」,言下之意就算经济崛起,大陆也不「进步」。多年后到了北京,跟年长的台湾人提及这句话,他笑了一下,「以前我们都这样认为。」

我们常常说欧美成功的经验,然后再看日本、南韩、台湾,我们看到了一些相似、自认从中找到了一条「定律」,但我们只看到那些相似、忽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当事情出乎预料时,就开始紧张了,何况面对的是中国大陆这种庞然大物。

于是,我们又花了好几年去接受,过去所认知的这个定律不是定律──这是我观察台湾上一代知识分子或学者,常有的感受。

大陆经济的崛起必然带来我们所想像的那种「民主化」,在零几年时台湾与西方国家一样还这么相信,然后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那两、三年,人们被资本家的贪婪吓到,但没来得及反思太多,因为太忙着应对这一团混乱。

在台湾迫切想借由两岸贸易来复苏金融海啸重创的那些年,两岸蜜月期的那几年,台湾社会在「大陆经济是不是真的这么强」与「中国大陆到底可不可怕」的讨论声中度过。至于了解大陆的这些台湾精英呢?我与一些人聊天的感觉是,他们更早就意识到了,那条「定律」不是定律。

有人很快地接受这个现实,有人看见了、但仍在纠结、或是因为不喜欢而不想多谈。

我听过两种声音。一种是「不管你过去对中国大陆有什么认知,都忘记,重新认识一次,不要用台湾过去那一套来理解,要了解这里的历史脉络」之谆谆教诲。

另一种则不爱谈这类问题──可能会扯一下三民主义,可能会说一下两岸体制之优劣利弊,最后结尾可能说「确实,中国大陆各方面太不同了,确实没办法……」(太不同,是不同于西方;没办法如何,通常不会讲完)。

「精美」且「亲中」的上一代人

我在大陆碰到的台湾上一代人,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得益者,是时代起落的目睹者。他们许多人又「精美」又「亲中」。

一类人,曾经认为「这条路就是正确的,中国应该会走这条路」,后来发现并不如此,他们或许因为从商、或许因为在大陆碰到的人,他们很快意识到大陆社会、舆情发生的变化,也快速地接受这个变化。

他们比很多在台湾的学者专家,更早意识到,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道路。

他们对美国的一些做法大力批评,但他们记忆中仍有「那时的美国」,对川普的评价总是有「美国不应如此」的叹气。他们言谈很亲中,但他们聊起以前的美国经验、曾经台湾的党外运动,也仍会神采飞扬。

另一类人,曾经认为「这条路就是正确的,中国应该会走这条路」,后来发现并不如此。他们明白,但有时内心的小纠结会冒出来。他们偶尔会很可爱地自我打脸。比如中美贸易战开打那时,曾有位见多识广的媒体前辈跟我脱口说了句,「(中国大陆)毕竟背离了主流世界那条路」,「主流世界的定义,是西方啊」我笑说。

他顿了顿,又摇头自我否定。「不对,其实话也不能这样说啦!」

也是同样这位前辈,对台湾的川粉现象大力批评「小年轻没有民主精神」;在动辄抗中、反中的当下,同样与一些年轻人代沟,抨击「简直就是小绿卫兵」。

这一类人当中,有人故土情浓厚,动辄我老家福建、我老家浙江的;有人淡薄,只因活在这片土地、或是认为「这不符合民主素养」,才看不惯盲目反中的现象。

不管是哪一类人,他们都有共同点。

曾经认为这才是先进的、应该是这样的,在中国崛起后或因自己的体悟、或因现实利益,或快或慢地,明白了过去所熟悉的那套「历史规律」不过是曾经的自以为是。

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全然的西方主导;他们二十多、三十多岁后认识开始崛起的中国大陆。又在那之后的数年,他们才开始面对「中国发展不同于他们的经验法则」这个现实。

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进步」、中国与西方未来又会如何,他们打破过去的想法,重新辩证地看待。

「没料到这把年纪了,要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曾有一位台湾学者笑着对我说。

作为一个与他们有年龄差距的人,有时我会笑一些人「你们太亲中,不符合台湾现在的主流民意」,有时又会感觉另一些人「还活在过去的感觉,真是老公知」。

我比他们更早面对中国大陆,比他们更早体会到资本主义带来的不公与冲击,也比他们更早对世界未来感到迷茫。

很多上一代跟我说过,台湾年轻人充满情绪,用情绪化看待严肃的经济或政治问题。许多人也有点害怕跟小年轻聊天,认为太非黑即白,「反正我们的时代也过了,交棒了」老爱这么跟我说。

而我总会想,我这一代、还有更年轻的一代,比这些老人家,更包容、更开放,还是更情绪、更固执了呢?(郭雪筠/台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