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时差岛》台湾,中国的美丽与哀愁(四)
台湾,太特殊的一个地名,我们在凝视她时,早已超越一般地理意义。
但对于台湾自己,往事并不如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是一代台湾人的迷思。
跌宕身世与精神困境几乎贯穿在台湾的所有文艺作品中。从1970年代的民歌运动,到198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经济腾飞并没为终极问题给出答案。
余光中的《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简单四个词概括了一代人的一生。
罗大佑追问台湾身分的歌曲,吴浊流寻求台湾认同的小说,都以《亚细亚的孤儿》命名。
李安说:我从小到大都经历着文化冲突,我们家是外省人到台湾,后来到美国是外国人,回父母老家时则是台胞,一辈子都是外人。
个人与时代,乡愁与家园,温情与冷视,都仿佛长镜头一般看似淡然,实则汹涌。
史学家许倬云写《台湾四百年》,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他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词:理解。
「请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
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挣扎与艰难,
四百年的血泪汗……
若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
而不把它当做「别处」或『他方』看待。」
——许倬云《台湾四百年》
今天,祖国宝岛台湾,又处于一个历史十字路口,国际局势复杂,两岸关系紧张。
不谈论军事政治,若这些文图能带你远眺一下美丽岛,想起一杯茶、一首歌、一个人,或已足够。
台湾
相逢有期
介绍:时差岛,看见世界的时差。创立于2018年5月,旅行新媒体品牌,致力于探寻世界的不同,从观世界到世界观,洞察变化与成长中的「中国人之旅行观」。
来源:时差岛公众号(ID:Time-Island2018),本文由时差岛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