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的美丽与哀愁

▲(文接B2版)

开幕式后,紧接着上场的便是峰会的核心活动「团长论坛」,总题是「改革春风下的2011」,这是指去年文艺体制推行改革下的乐团发展状况,翌日下午续有两次。每次获邀发言的「团长」都有3、4位,有些有备而来,有些则是「出口成章」。首场由「国交」团长关峡主持,3个乐团、3种状态。天津交响乐团的萧嘉熹首先发言,至今采用的仍是老体制,就是国家干部没有合同的聘用方式,乐团最独特的是安排有不少室内乐演出。已连续4年有30至40场室内乐音乐会,9成乐手参加不同组合的室内乐。「天津」能扭转大陆乐团不重视室乐风气,如能坚持下去,加上一位好指挥,水平提升指日可待。

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影交响乐团则是另一种景况,团长吴正明透露,乐团每年演出场数最多时达到120场,乐团开始承受不了,去年压缩至100场。节目以演奏电影音乐为主,占了80%左右,平场上座率有8、9成,票房收入不错,去年总收入有提高。

关峡对此作出回应,特别指出中国的乐团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演出越多越好,一星期内演出3、4场都有。关峡透露,「国交」已连续7年保持每年演出在70场左右,那已很高了。这种在演出「量」的追求上持续增长的现象,反映大陆对乐团演出存在着「求过于供」的市场需求,市场的蓬勃本是好事,问题只在于向商演市场倾斜,乐团的水平便难以提升了。

最后发言的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柴林透露,现时则有88人,有汉、满、蒙、回、藏等不同民族。乐团自90年代开始走入校园,每年为大中学校举办近百场音乐会。乐团奉行演出市场多样化,要另辟途径,新的做法是开办公安厅警察音乐会,还与警察合唱团合作,在世界警察大会上演出贝多芬「第九」。乐团并委约作曲家创作以内蒙古为题材的交响曲,也为前辈作曲家如莫尔吉胡、辛沪光等举办作品专场音乐会。

翌日下午第一场团长论坛,四个较被忽略的乐团的团长出场,包括担任主持的江苏交响乐团的吕军,发言的有青岛交响乐团的连新国、兰州交响乐团的方建华,和黑龙江交响乐团的石砥。连新国谈到乐团以赞助商业机构的名字来冠名的问题,和如何去保持乐团的活力。方建华则谈到举办西北地区首个新年音乐会,和乐团资金筹措的问题。石砥表示哈尔滨要发展交响乐,存在很多有利条件,他说:「哈尔滨很早便接触欧洲艺术,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称号,有很深的欧洲文化底蕴,但乐团却欠缺办公经费、大家拿政府工资,乐团前进不成,现在乐团马上要转为企业,乐团的老同志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在改制后才入团新人,便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但吕军则表示,江苏交响乐团于2004年转为演艺集团,不同于一般企业,乐团有文化责任、社会责任,要为国家文化做事。

这个历时40分钟的第2个团长论坛,对乐团改制问题,亦只是点到即止。到第3个「团长论坛」,云南聂耳交响乐团的李平昌,对乐团改革则有更深的体会,他在发言中表示,聂耳交响乐团是去年自昆明交响乐团,和原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合并易名而来,乐团经历过两轮改革,受改革影响最深的团,原是歌舞剧团内的乐队,1987年管理体制改革独立成为昆明交响乐团。改革过程有30人退休,采用公开公平的拉幕考试招聘新人补足。云南没有音乐学院、没有音乐系,加上人才外流,补充团员不易。前年11月乐团争取得成为市政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采用两条腿走路,引入竞争机制,按市场规律来办事,在欠缺指挥下,乐团便面向全国交响乐团的指挥招手,请大家来客串指挥,其中以中央团的指挥较多,但待遇很少,只能以情留人,这么多年来合作过的客串指挥人次近百,吕嘉李心草都来过,所以有人称是「指挥家的摇篮」。昆明至今并无正式的音乐厅,全是剧场,虽然就此已呼吁了十多年,至今未有结果。

湖南省歌舞剧院的萧鸣,则自言既是院长,亦是指挥。他表示剧院的乐团以音乐季来运作已坚持了8年,乐团去过澳洲、新加坡、澳门、香港、台湾演出,那是争取得很多人支持才能成为事实。乐团现时的情况是公办民营。

文转B4版)▲